這年頭,焦慮竟然能靠綜藝治好?
今天我們大家之所以歡聚在這裡,就是爲了慶祝《島嶼少年》收官,打板!
不瞞大家說,南風追更了近半年,一開始只是想隨便找個電子榨菜下下飯,沒想到真給我看進去了,以至於現在需要適應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戒斷...(島男這你們得負責吧?
在它已經收官了的今天,南風想最後再向大家安利一次——
《島嶼少年》,我的“電子下飯菜”,更是我的“電子精神島”。
Part1 感到焦慮?幹就完了!
在快節奏且高壓的現代生活中,焦慮似乎成爲了年輕人的日常。
而《島嶼少年》節目組給出瞭解決方法論:
做具體的事,對抗不具體的焦慮。
最開始這只是導演組和嘉賓們的美好期待,卻在120天后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節目形式是選拔15位來自各個領域、各懷技能的少年來到福建嵛山島,自主提案、立項、執行各式建島項目,幫助嵛山島實現文旅升級。
但何爲“具體”地建島?
剛剛登上福建嵛山島時,少年們也一頭霧水。
原本他們以爲自己要0幀起手,從伐木開始建造家園,上島後才發現這裡早就是個發展多年的旅遊島嶼,公共設施、旅遊服務不說十分完善,卻也並不落後,就連停泊在碼頭邊接送遊客的船都是乾淨而舒適的。
這樣一座島嶼,“我”還有什麼能爲它做的?
在好奇與壓力並存的複雜情緒下,一開始的少年們的確是慌亂的。有人急着要把項目定下來,有人還沒適應快節奏的思考方式,更別說一羣男孩磨合起來總是要出現一點“火花”。
剛播出那陣節目熱搜不斷,不是“XXX開會離席”,就是“XXX和XXX吵架”,彷彿在看什麼島嶼辯論賽。
但這樣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一是他們有很多正事要幹,在和當地政府、島民的彙報交流後,最後制定出了足足13個建島項目,可有的忙活。
二則是他們都發現了,當大家真正開始投入工作後,那些“內卷氛圍會不會過分消耗精力”“沒找對方向的努力會不會是無用功”等擔心、操心、不放心,會逐漸被具體的“拌魚飼料有沒有更快的辦法”“舊船從哪個角度拆更省力”等問題所取代。
因爲空想而出現的團隊矛盾,也在一次次合作解決具體的問題後,變得不值一提。
“具體”的意義之一,便是讓他們學會更加專注、務實地行動。
演員科班出身的劉胤君在一開始十分擔憂,他的表演技能和建島無關,那他還能做什麼?
120天后,他自豪地說:我除了可以介紹自己是名演員,還可以介紹我是一名廚子、魚苗飼養員、木工、瓦匠,還學會了建模和編程入門。
這同樣是其他少年們的真實寫照,也爲許多觀衆們帶來了啓發:
想出來的問題不叫問題,做出來的問題才需要解決,別糾結那麼多,幹就完了!
Part2 美好羣像,狠狠感動
一羣人的節目,繞不開對羣像的描繪,《島嶼少年》的羣像感也是一直吸引南風看下去的原因之一。
當我們討論島嶼少年們的團魂時,我們討論的一定不是他們說過多少次“一家人”。
而是他們一起扛過了15級超強颱風、合力擡起了1000斤舊船、養育了60萬條大黃魚、分工管理包含了四個點位的餐廳集合體……在笑過、哭過、迷茫過後,成爲彼此的後背,無論前方有多少困難,都無條件相信自己身上有不止一個人的力量。
少年們日常的狀態,就是在忙完自己負責的部分後,有時間爲別人搭把手就絕不跑去休息。
比如嵛山禮堂,從創意構思、建模設計到施工材料的選擇,基本只能靠建築專業的馬琪芮來推進,大多數少年想幫忙都無處下手。但這羣人有的是力氣,拆除建築模板、搬運磚塊和木板,全員化身海島民工,小小體力活根本不在話下。
再比如茶嵛飯後集合體的建造和軟裝,羅圭甫負責繪製草圖、溝通尺寸,司俊逸、黃浩特商量內飾裝修和擺放,陳雨濃、劉胤君給露臺砌臺階……每個人都留下了努力的痕跡。
試營業第一天,大家都手忙腳亂的,前廳介紹錯了菜、後廚各種原料不夠、露臺爆單管理困難等等問題輪番出現。
但當晚他們便一起復盤,每個人都把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拿出來討論,孫丞瀟甚至還重新給大家模擬了一下經營場景,從數字的精確填寫到下單至後廚的每一步流程,各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
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有團體意識,不僅會積極認真地做事,還能主動承擔責任,做過小組作業的都懂這個含金量!
還有籌辦比耶音樂會,一開始是丁真提出可以在畢業季做一個活動,既能讓島嶼熱鬧起來,又可以邀請雲島民們上島看星星聽音樂。
這個想法得到了少年們的一致贊同,大家還搖了自己的朋友上島一起表演,在幹活的間隙努力排練。
他們更嘗試自己創作主題曲《迎風的人》,把建島生活的點滴與感悟寫進歌裡,“包一碗餛飩再整理頭緒,茶嵛飯後迷茫已過去”“那青春的魚苗,是豐收的禮物”……還有什麼比這更浪漫!
團魂不僅僅體現在一羣人同甘共苦上,更在於一個人敢於向這個集體展現自己的脆弱。
徐菲在“十個我”的遊戲裡剖析自己的成長,他告訴大家,自己曾經有“個人英雄情結”,很抗拒被“可憐”,被說“辛苦了”,但在島上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願意去接受甚至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
南風還有一個印象十分深刻的橋段,看似永遠積極樂天的牛在在,告訴一同設計島嶼IP扁扁的黃浩特,在熬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夜、歷經一遍又一遍地優化修改,終於將要落地的這一刻,他對扁扁產生了類似“孩子長大要離開自己”的不捨情緒,甚至想把它推遠、隔離開來。
這種情緒十分私人,甚至很容易被人誤解,但黃浩特在那一瞬間與牛在在同頻,忍不住一起流淚。他不只是因爲對扁扁的不捨而觸動,更因爲扁扁是他與隊友、與整個集體的具象化聯繫。
少年們在對方的衣服上手繪扁扁、一起穿着扁扁文化衫最後一次看日出,相信哪怕是下島後,他們看見扁扁也會瞬間想起那些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扁扁就是他們這段共同回憶凝結而成的實體,讓每個少年都有擁有了一鍵返回2024年這個夏天的記憶錨點。
PS:現在去搜搜他們的社交媒體,能看到他們現在還會經常聚在一塊,打打鬧鬧的樣子感覺和島上沒有區別,我們島男關係實打實地好!
Part3 有改變,更有期待
成長,有了。
團魂,有了。
那麼他們最後究竟有沒有做出結果呢?
答案是:必須有!
剛開播時節目面臨了許多質疑,不少觀衆都覺得建島的設定太空泛,不相信最後他們能讓島嶼有很大的改變。
但當地鎮長的一番話,讓人們心服口服——
“2023年6月,嵛山島的全網搜索量不足100萬,而今天這個數據已經破億。”
此時正值節目播出兩個月,隨着節目的持續播出,相信無論是搜索量,還是真正上島的旅客數,都有了很大的增長。
而我們也能直觀地看到嵛山島的變化:
從各種路標指示牌,到隨處可見的裝飾塗鴉,到處都能看到扁扁的身影,鎮長還開玩笑說沒準扁扁真能成爲第二個“熊本熊”↓
散落在景區的“太陽碎片”裝置↓
路上隨機刷新的牆繪、文化角、貓糧投喂點等等↓
爲島民和遊客提供文化體驗的“陸上行舟”藝術展↓
(不得不提一句,這個展覽還展出了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的作品,更有徐錦江上島親自指導布展、參與開幕,去看過展的人真的太有眼福了!)
以及嵛山禮堂、茶嵛飯後等地標都將成爲嵛山島新的景點。
不過相比起這些物理上推動當地文旅發展的措施,南風覺得節目對當地民風的呈現更加吸引遊客。
少年們在120天的生活裡離不開島民們的幫助和支持,帶領他們熟悉島嶼的小歐姐、爲他們送來各種工具的老校長、傳授了許多技能的沐沐老師、有着匠人精神的修船師傅、關懷備至的衛生院醫生……他們的存在讓節目脫去了“真人秀”的外衣,露出了紀實的原貌。
觀衆之所以相信少年們真的把嵛山島當作自己第二個家,正是因爲他們與島民建立起了真實、生動的聯繫。
陳雨濃、劉胤君幫老校長修繕居住環境,漏風的窗子拆了重新裝,破舊的桌椅板牀換了從木板開始自己拼,每天被灰塵染出新髮色。
不善言辭的爺爺奶奶把他們的付出看在眼裡,每次都要塞一點水果、飯菜給他們帶走。離島前的告別,奶奶撫摸着與他們的合照滿是笑意,讓劉胤君差點沒繃住當場哭出來。
陳濤、徐菲等人爲沒能擁結婚照的島民夫妻們補拍婚紗照,透過島民之口描繪幾十年前的島嶼愛情故事,不善於表達的夫妻默默保存着十幾年前百年好合的貼紙、清楚記得二十幾年前第一次見面時穿的衣服、時隔多年再次爲對方送上情書……每段愛情都有着獨一無二的動人,也共同組成了嵛山島的記憶。
而在支教計劃裡,一開始大家只覺得當地人口稀少,也許缺乏教育資源,校長卻說,他們有興趣教室、投影設備等硬件條件,但最大的問題在於青壯年人口流失,生源一年比一年少。退休的老校長也告訴少年們,島上曾經有12所學校,多達1000多名學生,如今卻僅有一所小學,初中都要前往外地就讀。
今昔對比更令人心酸不已。這種結構性的問題當然不是少年們能夠解決的,但他們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而是更加堅定了助力島嶼文旅發展的信念,期待有更多島民願意回島建設家園。
Part4 遺憾是一個未完待續的狀態
13個項目裡,有圓滿也有遺憾。黃魚養殖計劃在前期傾注了少年們許多心血,最後卻因爲一場颱風而有了超80%的死亡率,在他們爲此而感到悲傷無助時,更聽聞有的漁民整個漁排都全軍覆沒……
爲了最大限度減輕對倖存黃魚的傷害,大家在專家和當地政府的建議下決定增殖放流,讓黃魚進入大海,既妥善安置了這些黃魚,還對保護、修復生態環境非常有利,也算是給了項目一個美好的結局。
而唯一沒能在節目中交工的禮堂項目,也是在臺風、暴雨的天氣下多次耽擱,儘管禮堂會在後續持續建造直至完成,但少年們原本想在禮堂裡一起看星星、辦展覽的設想無法實現。
學會與遺憾和解或許也是嵛山島爲大家上的最後一課。正如馬琪芮所說:“遺憾其實是一個未完待續的狀態,禮堂終有一天會建成,就像我們15個人即將各奔東西,但一定還有相聚的機會。”
《島嶼少年》雖然結束了,但島與少年們的故事都還將繼續書寫。作爲觀衆,我們也期待還有第二季、第三季……在看他們建島的過程裡,也建設好自己的“精神島嶼”,成爲更好的人。
最後南風想對大家說:別去害怕體驗,別去害怕嘗試,重視每一段經歷中自己的改變和突破纔是最重要的,人生的容錯率或許比你想象中要大得多。
享受過程,接受結果。謹記,人生是用來體驗的,不是用來演繹完美的!!!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