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一釘子戶,堅守30年不肯拆,後成爲湖中孤島別墅衆人羨慕

在浙江湖州的一個小村莊,有一棟格外引人注目的別墅。

這座建築已有30年曆史,外觀宏偉依舊,與村裡的普通民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別墅的位置獨特,坐落在湖中心的一片高地上,周圍蘆葦搖曳,宛如一座孤島,靜靜佇立在水面上。

別墅的主人當年靠賣河沙積攢下不菲的財富,在村中蓋下了這棟引人注目的房子。

然而,多年來,這棟別墅無人居住,且在村裡環境整治和政府工程的多次拆遷請求下,主人始終不肯讓步。

是什麼讓這棟別墅成了湖心的“孤島”,它的主人究竟堅持了什麼?

村莊環境改善計劃

21世紀初,村裡爲了提升居住環境的質量,啓動了一項大規模的環境整治計劃。

計劃主要針對那些已經廢棄不用的老屋,旨在通過統一拆除這些破敗建築,來整頓和美化村莊的外觀。

村裡的小巷子裡,一些多年未修的老屋牆壁斑駁,屋頂瓦片也多有破損,長期無人問津,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

大多數村民認爲,這些舊屋不但佔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長期無人居住,容易成爲積水和垃圾的集中地,影響整個村莊的環境衛生。

村議會在鎮中心的公告欄上張貼了環境整治的通告,詳細說明了拆除計劃的步驟和補償方案。

補償方案中提到,每戶因拆除受影響的村民都能得到政府的一筆賠償款,金額根據房屋的位置和麪積進行合理計算。

爲了確保計劃的順利進行,村委會組織了幾次村民大會,詳細解釋了拆除的必要性以及長遠的好處。

工作人員分發了拆除計劃的詳細說明書,裡面包含了拆除的時間表、安全措施、以及村民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項。

村裡的年輕人則更多地討論賠償款的使用計劃,有的打算用這筆錢改善家裡的居住條件,有的考慮將錢用於孩子的教育。

而對於一些原本計劃修繕老屋的家庭來說,政府的賠償款無疑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空置的別墅

村子裡有一棟與其他廢棄老屋不同的建築,那是一棟已有30年曆史的別墅。

別墅的外觀依舊顯眼,牆壁上雖然略顯風霜,但結構穩固,線條流暢,別墅的佈局在當年也算得上是別具一格。這棟別墅原屬於村中一位已故的河沙商人,靠着挖河沙賺了不少錢,在當時是遠近聞名的富戶。

爲了彰顯身份,河沙商人當年斥資建了這棟別墅,在村裡一時引得不少人側目。

這棟別墅的現任主人是商人的後代,只是多年來很少回村居住,別墅長期處於空置狀態。

別墅主人常年在外地發展,村民們偶爾聽說他在外頭做生意,但對於他具體的情況,大家瞭解得不多。

村支書爲了推動拆除計劃,幾次三番試圖聯繫上別墅主人,考慮到別墅雖無人居住但建築物本身已老舊,長時間空置也會影響村子的整體規劃。

可是別墅主人每次接到電話,總是堅決地拒絕,態度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

村支書一開始試圖耐心解釋村裡的規劃方案,包括對環境整治的必要性以及拆除後的賠償政策。

支書說,其他村民都已經同意配合拆除,尤其是那些廢棄的舊屋主,對村子的整潔和發展十分期待。

村支書講得詳細,還着重提到拆除後可以得到一筆賠償款,幫助改善居住條件。

不過別墅主人對這些內容並不感興趣,每次村支書提到拆除,話剛開頭就被他打斷,不管是賠償款還是村子的規劃,他一概不聽。

爲了繼續推進工作,村支書聯繫了別墅主人的幾位親友,通過他們轉達村裡的意圖,並希望親友能夠幫忙勸說。

但親友們提到,別墅主人的態度始終如一,他的回覆簡單直接,就是不同意拆除。到最後,村支書只得放棄再勸說,暫時擱置了拆除別墅的提議。

防洪工程的衝突

2015年,荊灣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啓動了一個防洪堤壩工程,計劃修建一條長1.2公里的堤壩,來防止苕溪的洪水威脅。

苕溪作爲太湖的支流,地勢相對低窪,每年進入雨季時,水位常常上漲,時不時淹沒周邊農田,甚至威脅到附近村民的住房安全。

特別是當上遊地區一旦排水或遭遇暴雨天氣,苕溪便會水流暴漲,造成村民不小的損失。

多年積累的洪水隱患讓荊灣村的村民們逐漸不安,村裡也多次向上級反映情況。

經過勘察,政府決定投資修建堤壩,爲村民提供一道堅實的防護牆,防止洪水侵襲。

然而,這條堤壩的最佳施工路線正好經過湖心的一座小島,而小島上的一棟別墅成了最大的障礙。

別墅的房主在聽到村裡修建防洪堤壩的消息後,立刻聯繫了村支書,表示自己無法接受拆遷的安排。

他的態度非常堅決,明確提到剛剛去世的爺爺,強調說別墅是爺爺的心血所在,拆除房屋對逝者是一種不敬,這一點他無法接受。

村支書和項目負責人在電話裡耐心地聽他講完,試圖安撫他。工作人員向他表示理解和尊重,並且詳細解釋了村裡和政府的考慮,強調了防洪堤壩對村子的重要性,希望他能夠再考慮。

儘管工作人員一再嘗試,但別墅主人始終沒有放鬆自己的態度。

接下來的幾次溝通中,他都用相同的理由表示拒絕,對拆除別墅的事堅決不讓步。

村支書幾次試圖與他當面溝通,但因別墅主人常年不在村中,只有電話聯繫,並且聯繫變得越來越困難。

房主逐漸減少了與村裡的溝通次數,甚至對於村支書的電話有意避開。

村支書和項目團隊通過房主的親戚再次嘗試聯繫。

幾次輾轉聯繫到他,但結果並不理想,別墅主人依然不同意,甚至還表示自己生意繁忙,抽不出時間來處理此事。

每當工作人員想再嘗試解釋,房主總是匆匆掛斷電話,語氣中透出不願再提此事的意思。

巧妙解決方案

隨着堤壩工程進度的日益緊張,經過多次會議討論,施工專家們決定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將防洪堤壩的路線稍微繞開這棟別墅的位置,以此避免與房主產生更多的衝突。

專家們對這條調整後的線路進行了反覆計算,確保新的路線既能保證防洪效果,又可以在不拆除別墅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工程。

接下來,設計師們開始重新規劃堤壩的整體佈局。

他們仔細考量別墅的地理位置、堤壩的走向,最終確定了一條經過調整的線路圖。

這個設計方案很快得到批覆,確保在原有防洪標準不變的情況下,將堤壩線路巧妙地繞過別墅所在的區域。

隨着新的方案通過,村裡的工程進度明顯加快,村民們看到項目重新步入正軌,都非常高興,大家紛紛表示支持這樣的解決方案。

雖然繞開別墅稍微增加了工程的長度,但村支書解釋道,這樣做是爲了讓工程順利進行,所有人都表示理解。

村民們見別墅保留了下來,也不再對其有過多議論。

施工完成後,別墅周邊的景觀設計也隨之開始進行。

爲了增強防洪效果,堤壩旁栽種了一片茂密的蘆葦,既能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有效緩衝水流的衝擊。

村民們看到這片蘆葦隨風搖曳,不禁覺得整個湖區比以往更具特色。

一些村民路過堤壩時,停下腳步感嘆,別墅的保留反而成了一個意外的亮點。

安徽黃山“最牛釘子戶”的堅守與拆除

在中國大拆遷城市化的進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釘子戶,比如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仙人洞路與新園路交叉口,有一座顯眼的三層樓房,因其位置特殊和獨特的存留,成了人們眼中的“最牛釘子戶”。

這棟建築原本屬於2012年黃山市棚戶區改造項目中的徵遷房屋之一。

項目的初衷是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推進棚戶區的改造。

全市共涉及787套房屋的徵遷,絕大多數居民都在協商過程中與政府達成了補償協議,選擇了拆遷和搬遷。

但在這片拆遷區中,只有這棟三層樓房始終屹立在十字路口上,遲遲沒有搬遷跡象。

樊某一家堅持認爲,補償款不足以滿足他們的安置需求。

政府爲此也多次嘗試增加補償額度,並通過多種方式與樊某進行溝通。

政府的徵遷工作人員定期前往樊某家中商談,詳細解釋棚戶區改造對居民未來生活的好處,包括新的配套設施、改善後的居住條件等。

在長達三年的拉鋸戰中,周圍的建築陸續拆除,原來的棚戶區漸漸清空,唯有樊某的三層樓依舊穩穩地立在十字路口上。

黃山市政府在考慮道路交通安全和改造規劃的情況下,決定在2015年7月進行強制拆除。

拆除前,政府多次正式通知樊某一家,希望能在最後關頭達成協議,但樊某仍然堅持補償方案不合理,沒有妥協意向。

2015年7月9日上午10點,黃山市屯溪區仙人洞路與新園路交叉口處,政府聯合多方力量展開了拆除行動。

當天,公安民警、武警和城管部門悉數到場,根據方案,政府調來了大型拆除設備和專門的工程人員,爲確保建築周圍安全區域的設置,一早就劃定了封鎖線。

隨着挖掘機啓動,三層樓房的牆體開始逐漸破裂,磚塊和鋼筋被逐一拆卸。

拆除行動在多部門的協作下有序進行,公安和城管人員維護着現場秩序,工程人員則全力推進樓房的分解拆除。

整個拆遷過程大約持續了數小時,最終樊某的三層樓房在當天順利拆除。

參考資料:[1]張雪霖.項目落地中“釘子戶”治理機制的變遷[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3):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