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纔是國際空間站的真實生活:臭氣熏天、藏污納垢、充斥死皮細胞

美國NASA前兩年宣佈,國際空間站將在2031年退役,不過以目前的現狀來看,國際空間站已經撐不了那麼久了,隨時處在報廢的邊緣。

多年之前,各國航天局就在對國際空間站修修補補,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負責的艙段,已經打了不少補丁,不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際空間站的危機。

這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空間實驗室,自從幾年前被發現漏氣以來,就不斷出現故障,安全問題、衛生問題令人頭疼不已。

今年,國際空間站陷入了史上最嚴重的危機,美國航天局都開始準備撤離了。服役十幾年,國際空間站目前的狀況怎麼樣?宇航員在空間站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的?

國際空間站“壽命告急”

國際空間站現在就如同一個漏氣的大氣球,一旦到達臨界點,就能立刻報廢,美國和俄羅斯都要求本國宇航員做好撤離的預防準備,防止可能發生的危機。

漏氣問題是困擾空間站最久的危機,幾年前還是零星發現幾個泄露的縫隙,縫縫補補也能勉強湊活過去。

近幾年這個問題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漏氣的速度不斷提升,空間站的危險係數已經達到了滿級,各方面功能的運行都敲響了警鐘。

最早發現漏氣的位置在俄羅斯的服務艙附近,俄羅斯對此進行了修補,但是無濟於事,漏氣的情況依然在發生。

由於裂縫的大小和位置都十分難以檢查,修復國際空間站的可能微乎其微,再加上美國和俄羅斯在航天合作上的矛盾,對於國際空間站的修復問題始終未能達成一致。

除了漏氣問題,空間站零部件老化的問題也是造成危機的一大原因。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服役超過10年,很多設備都在超負荷使用,早已經過了使用壽命。

根據NASA的調查報告,國際空間站有588個部件都已經該退休了,空間站的整體老化問題嚴峻,再加上嚴重的漏氣問題,已經威脅到宇航員的生命安全。

俄羅斯計劃在這兩年就退出國際空間站,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航天局卻希望能至少運行到2031年再退出。

儘管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受到美俄的分歧影響,但是有一個事實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國際空間站已經不適合宇航員生活。

空間站內黴菌超標

國際空間站的生活質量堪憂,俄羅斯宇航員深有體會。前幾年,俄羅斯宇航員就報告了國際空間站“曙光”號功能性貨艙中的空氣黴菌含量超標的現象。

人類可以生存的安全指標規定,每立方米的空氣中菌落含量應該少於100個單位,而國際空間站的貨艙內的黴菌,已經超過了110個單位,已經不適宜居住了。

含量超標的黴菌會造成食物污染、工具腐蝕、降低空氣質量等問題,而且很容易進入航天員的循環系統,輕則造成拉肚子等感染,重則造成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完全密閉的空間,是黴菌生長的溫牀,在太空上能進行的醫療操作有限,如果感染真菌,很容易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黴菌問題不僅影響航天員的身體健康,對航空航天科學研究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空間站,宇航員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觀測植物在太空的生長情況。

但是大量存在的黴菌讓這些實驗無法正常進行,一些實驗品因爲接觸到美軍提前死亡。宇航員不得不當起了“清潔工”,每週都要花費幾個小時來清理飛船牆壁上的黴菌。

這些黴菌不僅在國際空間站的內部出現,研究發現,它們在空間站上的外壁也能生存,如果找不到好的方法解決黴菌問題,未來恐怕佔領黴菌要比外星人更先佔領空間站。

在地球上,有很多生物入侵造成物種滅絕的案例,生存力如此頑強的黴菌孢子,就相當於外太空的入侵物種,誰也無法保證,這些黴菌是否會跟着飛船進入月球、火星甚至更遠的地方。

而且太空環境對地球的植物和生物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經過外太空加強訓練的“黴菌”,有可能成爲黴菌中的“超級戰士”,反過來給地球帶來更大的危害。

空間站如廁成爲難題

如廁問題一直空間站的一個難題,太空中沒有重力,宇航員不能像在地球上如廁一樣,解決完內急按一下衝水按鈕,就能幹淨如新。

宇航員必須藉助外力才能將排泄物收集到密封的袋子中,如果馬桶工作不力,有可能會造成人體跟排泄物接觸時間過長,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在太空上廁所,首先需要保證馬桶的完全密封,防止排泄物泄露。如何解決排泄物也是一個難題,早期人們曾直接把裝滿排泄物的廢物箱直接丟到太空裡,這種做法遭到衆多批評。

後來隨着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排泄物的處理也更加環保清潔,通過一系列的反應,將排泄物循環利用,減輕了儲存排泄物的壓力,淨化了空間站的空間。

不過國際空間站的廁所仍然是出故障的重災區,2019年美國的艙段就曾出現過衛生間漏水的情況,導致宇航員無法正常上廁所。

因爲廁所出現故障,航天員只能自主收集自己的大小便,防止將排泄物弄得到處都是,實在是非常尷尬的一件事情。

國際空間站的廁所失靈問題,影響的不僅僅是環境衛生,殘留的排泄物還有可能滋生細菌,造成航天員患病。

2021年,龍飛船載着4名宇航員返回地球,飛船的廁所發生了漏尿的情況,宇航員不得不穿上紙尿褲解決內急的問題。

睡眠艙噪聲大

要在國際空間站長時間生活,睡眠問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太空裡跟地球上不同,所有的行動都必須有特定的支撐,所以睡覺時也必須在一個可以固定身體的地方。

國際空間站睡眠區有六個,分別在星辰號和和諧號上,航天員需要將自己的睡袋固定在這些睡眠區休息。

而在空間站值班的航天員,如果需要休息,就只能找一個通風和噪音條件都合適的地方,帶着自己的睡袋“打地鋪”。

睡眠區的面積非常狹小,星辰號只有1.2立方米,基本躺進去就填滿了整個空間,航天員幾乎沒有活動的空間。

和諧號的睡眠區跟星辰號差不多,只不過沒有舷窗,視覺感受上更加閉塞,在國際空間站睡眠絕對不能算是一種好的體驗。

國際空間站上需要依靠許多設備才能運行,這些設備運行起來的噪聲也特別大,空間站的睡眠艙一般都安置在最安靜的角落,即使是這樣,也依然無法完全隔絕噪音。

睡眠區需要留出通風口以保障呼吸,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削弱降低噪音的作用。在國際空間站的有些艙體中,噪音超出了人體承受範圍,因此規定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輪換,否則航天員有失聰的風險。

曾經有宇航員回憶自己在國際空間站上的生活,直言那是最糟糕的環境,衛生情況堪憂,到處都是人體的死皮細胞,很多地方藏污納垢,被黴菌所覆蓋,生活在裡面要時刻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