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鹽都——走進大安寨和扇子壩

三十度的四月天,歷時兩個多小時,自貢城市書房“找回鹽都”走進大安寨和扇子壩研學活動圓滿落幕。非常感謝陳星生、鍾旭和嚴俊儒三位老師爲大家一路講解,特別感謝93歲高齡的鐘老夫婦爲我們講述大十四井和大六井鮮爲人知的故事。

上午八點半,在洞口井扇子壩公園合影後,地方文化愛好者們踏着矯健步伐向大安寨進發。

在原大安鹽廠醫院前,嚴俊儒老師介紹到這裡原爲大三井,該井採用水舉滷生產就不需要天車。

經過20多分鐘步行,大家陸續抵達省鹽校大門前休息。

在省鹽校門前休息時,大家都在抓緊機會向陳星生老師提問。

這次活動不僅吸引了大批愛好者,還有不少大安鹽廠退休職工,嚴俊儒和鍾旭兩位老師與老同事們談笑風生,他們對大安寨和扇子壩簡直是如數家珍。

這麼多人打卡大安寨南門,也許要向上追溯好幾十年了吧!

站在非常破敗的王三畏堂總櫃房,大家心中想必都是感慨萬千!

許多愛好者是第一次上大安寨,在李氏樓房前駐足拍照的人不少。

快速通過這段“危險地帶”

達生堂內鍾旭老師爲大家介紹這座宅院及其主人

陳星生老師在楊柳樹宅院前講述王德謙的抗日獻金事蹟

沿着大安寨上保存較爲完整的古道向東門前進

在東寨門古道休息時,嚴俊儒老師簡單介紹了下一站大十四井遺址。

感謝顏俊儒老師頂着烈日在大十四井遺址爲我們介紹這座超大天車的來龍去脈,據顏老師介紹,“鍾老回憶到大家已知的大十四井“天車”架總高是88米,我們在井架被拆之前已加高到差四十公分就一百米了的。”

嚴俊儒老師不僅介紹了大十四井遺址,還特意拿天車模型給我們簡單介紹了超大天車建造過程。

返回大坳口至九安寨弘法寺(原牛王廟),主持師傅熱情地爲大家介紹了寺廟的歷史發展過程。

最後下山到大安扇子壩,這一帶是中國發現鹽巖最集中,最豐厚,開發最早,生產最繁榮,歷史最悠久的鹽巖井鹽生產核心區,從地質意義和生產管理上,又習慣將這一片統稱爲鹽巖壩。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到六十年代中期,由於生產關係的改變,促進了生產力的加速發展,這裡遍佈的低矮天車調整升高爲直插雲霄的天車羣。

在新建的大安寨隧道口聆聽93歲高齡的原大安鹽廠二車間主任鍾老夫婦爲我們講述大十四井和大六井鮮爲人知的故事。

今天,從大安寨到扇子壩,又一次加深了大家對自貢井鹽歷史發展的認識,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大安扇子壩。陳星生老師在活動結束後製作的《走進扇子壩》卡片,再次詮釋了扇子壩在自貢井鹽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大家既興奮又感動,既驚歎又感慨。這裡曾經創造過的輝煌歷史,不僅需要銘記,更需要傳承。還歷史以真實,會讓我們更加從容。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沒有今天更無所謂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