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濟的金錢觀

張元濟印章

◎王建輝

張元濟是晚清民國的大出版家,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巨大。在對待金錢方面他也給世人提供了一個範例。

公私分明,懂得捨棄

張元濟有一句話:“鄙人於丙午復職以後,始終未入宦途——若欲得錢,則取不義之財孰有如做官之便者。”(《張元濟啓事》,《民立報》辛亥年十月十八日廣告)金錢是生活所不能缺少的,但張元濟有兩條原則,一是公私分明,二是懂得捨棄,一些本應得可得的收入他都不接受。

有幾件事情可以作爲張元濟金錢觀的典型事例。

其一,張元濟五十過後,曾有一年左右時間,身體不適,精力不濟,影響正常上班,但他還是堅持上班,並提出不支全薪減爲半薪。發半薪於理無據,董事會決定照常發放,張元濟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拿。財務部門只好將這筆錢作爲專戶存儲。到1926年商務清理這筆錢,本息計5000多元,退還張元濟,張不接受。幾經推讓後,張元濟捐出此款,爲商務印書館所有職工建立子女教育基金,以培養低薪職工子女享受高等教育。這項基金雖然數量不太大,但這正合了他早年《答友人問學堂書》中的主張,“無良無賤,無智無愚,無長無少,無城無鄉,無不在教育之列也”。而且張元濟一直關心此項基金,直到20年後的1946年,張元濟又將《涵芬樓燼餘書錄》的稿酬捐入此項基金。

其二,1924年前後是商務印書館營業鼎盛的時期,資金充足,董事會研究決定在南京路最佳地段買地建屋,並委託張元濟辦理此事,不久後簽訂合同。不料,高鳳池因爲自己的投資提議未能獲董事會認可,於翌日反悔,堅持反對意見。如若毀約,商務要賠付高額罰金,無奈之下張元濟動用私人關係,請南潯大富翁張澹如買下此地塊,以免罰金。又不料三個月後地價暴漲,張澹如購買的地塊可淨盈利45萬元。張澹如建議和張元濟合夥經營,說此事已與商務印書館無關。張元濟未允,認爲無論如何,自己代表商務簽約,而非個人行爲,如果利用機會去賺錢,便是假公濟私,變相貪污。張元濟之子張樹年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曾說:“父親在公司工作了數十年,一向公私分明,劃清界限,操守清廉,這也是他爲人之道的一條重要原則。”

其三,上世紀30年代,處於退休狀態的張元濟仍一心投入爲商務的古籍校印,且不取分文報酬。1935年6月18日,商務幾位高層領導人王雲五、李拔、夏鵬聯名致函張元濟,略謂:“近年公司印行《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正續各編,全賴我公一手主持,勞苦功高,遠非公司在職同人所及。而純任義務不下十年,尤爲全體同人所敬佩不已。”決定從該年起每年致送酬金4000元,並呈送半年酬金2000元支票一張。張元濟予以退回。抗戰爆發後,張家生活陷於窘境,商務同人王雲五知情後決定每月送200元作爲生活費。張元濟在1938年3月2日覆信力拒:“承示以後每月接濟我二百元,此則弟當心領。目前家用尚可支持,千萬不必惠寄。弟對於公司不敢有所陳請,此公私之界限,極宜分明。”

崇尚儉樸,厭惡浪費

張元濟秉承母親謝氏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生活條件雖較爲優渥,卻十分節儉,崇尚儉樸,內心更厭惡浪費。他一不抽菸,二不喝酒,家中無豪華陳設,家裡的飯菜也並不講究,人們常以他一生慣於使用舊信封及小紙片寫字寫信來說明他的節儉。他的夫人逝世,喪事一切從簡。

他有一句話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節儉觀:當用時,雖“費萬金固無傷於儉德,否則即糜一文亦是”。他更經常教育晚輩勤儉節約,張元濟的孫女回憶說:“勤儉持家之風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節儉是一種良好的人生與生活態度,張元濟可說得是一位楷模。

熱心捐款,樂於助人

張元濟外表嚴肅內心仁厚,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更樂於助人。1916年梁啓超離開天津去廣西反袁世凱,途經上海,張元濟往訪,就表示“君此行未知如何,斷難再顧及家計,如有緩急,自當相助”。

他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更有許多實際的行動。1923年他爲丁文江創設古物研究所捐500元。1925年爲羅家倫出國留學捐1500元。同年上海發生總罷工工潮,參與罷工的商務編輯們創辦了《公理日報》,張元濟、高夢旦等向該報各資助100元。1926年爲館內子女教育基金捐5000元。1932年商務印書館毀於日軍炮火,向復興東方圖書館捐款10000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捐款。1937年上海抗戰,張元濟在家境日見窘迫的情況下,取家中所有銀器具合白銀62兩兌成現金,捐款前錢爲用,又付200元購衣物捐給士兵。此外,商務同仁的救助以及各種災害慈善捐助,他都樂於參加。1923年樂志華案,張元濟出資治療,出資請律師。商務最好的石印製版工徐震冰不幸癱瘓,無錢治病,張元濟也出錢爲其治療。

對於家族和故鄉,張元濟也情誼深長。對於家族事務,張元濟很熱心,印族譜共集資銀元483元,張元濟捐100元;建宗祠除捐資並子弟教育費外,還捐贈圖書812種2926冊供族人閱覽;建合族公墓則出資建築。對於故鄉海鹽,張元濟桑梓情深,將祖屋捐給當地作校舍。

宋兵先生曾整理《張元濟先生歷年個人捐款一覽》,稱據《張元濟年譜長編》記載,張元濟自1917年5月至1948年2月,31年時間裡,共計個人捐款39次(另有1次爲便條中記錄,總計爲40次),涉及教育機構、醫療、慈善會、愛國運動、同人子女教育基金、賑災、援助受辱同胞、支援抗戰前線等等不一而足。這40次捐款,均爲個人錢款捐贈。宋兵還簡略提到,張元濟以上捐贈不包括不動產捐贈,如捐贈張氏祖宅於海鹽縣立初級中學、捐贈廬山舊居等,也不包括文獻捐贈。他有一個結論:“在張元濟研究數以百萬的文字資料中,還隱藏着另一個‘頭銜’——慈善家。”這句話說得很好。宋兵先生的統計所依據的只是一種資料即年譜,年譜未能統計在內的,比如“一.二八”後爲復興商務,張元濟捐過10000元,這是張元濟最大的一筆捐款。1916年孫中山派鈕永健向張元濟籌款資助二次革命,張以夏瑞芳之死爲鑑用個人名義捐出5000元。

當然,張元濟也曾拒絕過好幾次募捐,一是“陳重遠來募孔教捐,餘婉拒之”,二是東陵盜墓案發生,他的姑丈孫寶琦發起重修東陵募捐中,三是一批名流爲蔣介石鄂豫皖“剿匪”發起的募捐。

從這些捐與不捐,可以看出張元濟的宅心仁厚與是非分明。

【作者附識】本文是從《張元濟的經濟狀況》一文中節選的。我的這篇文章被認爲是對張元濟經濟狀況進行分析的第一篇論文,現從中摘出最後的一節以饗讀者。

供圖/王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