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假髮 粉絲滿滿的不捨
張愛玲生前所戴的4頂假髮,曾於2016年的臺北國際書展「張愛玲特展:張愛玲進行式」中展出,引起「該不該展出」的論戰。「張愛玲的假髮」意外掀起話題。作家張小虹新書《張愛玲的假髮》,解讀這個文化現象。
張小虹從精神分析理論認爲,這是張迷們從「戀物」引起「拒物」或「懼物」反應,「不是懼怕張愛玲的假髮,而是拒認張愛玲的懼怕,拒認張愛玲因懼怕所導引出的『蟲患』歲月,以及由『蟲患』歲月所導引出的流離失所與剃去頭髮。」
據張愛玲遺囑執行人林式同的回憶,張愛玲晚年怕蚤子鑽到頭髮裡,因此把頭髮剪了,一直戴着假髮,而且有着不同髮色的好幾頂假髮;旅美作家戴文采則因遭到張愛玲拒訪,乾脆成爲她的鄰居,並透過撿拾她丟棄的垃圾一窺其生活細節,戴文采曾爲文表示曾「發現一小撮她剪下來的發,總有三、四十根……不是截然藍與黑的黑,比較近杏與淺黑。」這樣的描述令張愛玲本人「毛髮皆豎」。
對比張愛玲的假髮在臺北書展被公開展示,策展人張曼娟原意是藉假髮看到「祖師奶奶」對衣着打扮的講究,也證實她受到蚤患所苦。但在香港作家廖偉棠看來卻有如「垃圾桶事件」再版,或如「貼身褻衣一樣的私隱之物」被安置於萬衆目光中。
但也有顏擇雅、傅月庵等作家認爲,許多作家、名人的假牙、內褲都曾公開展出,認爲遺物展出並無不妥。
張小虹指出,不論垃圾桶事件中不被認可的「假的真發」,或已有文、圖爲證的「真的假髮」,進入公衆眼簾便引起張迷的排斥、拒認,其實正反映了對偶像已逝去的「拒認」心態,認爲張愛玲是不可能戴假髮的,更別提她的蟲患是精神疾病所致的推論,這是張迷所不能接受的。
不論從張愛玲的假髮看到的是「貼身褻衣」或是「精神疾病」,都可看到張迷們對「祖師奶奶」滿滿的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