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之後 西方又給中國貼新標籤

(原標題:“戰狼”之後,西方又給中國貼新標籤

導讀

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蟲,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實在也不大舒服的,但捉起來卻也真費事。況且北京有一種學說,說臭蟲是捉不得的,越捉越多。即使捉盡了,又有什麼價值呢,不過是一種消極的辦法。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臭蟲,而竟發見了就更好。——魯迅 《外國也有》

【文/觀察者鞠峰

“你們侵犯人權!” “我們沒有。”

“你們侵犯人權!” “我們說了,沒有。”

“你們侵犯人權!你們戰狼!” “…………我們沒有。你們搞種族滅絕,反省一下自己吧。”

“我們是侵犯人權,但你不可以說!”

西方一些政客媒體不太“照鏡子”,卻很懂給人“貼標籤”。眼看“戰狼外交”說了幾年,中國越來越不以爲意,他們又給中國扣上一頂新帽子

“中國外交官夾槍帶棒語言和‘那又怎麼說主義’來反擊外國的批評”、“中國正在沿襲俄羅斯策略,包括使用‘那又怎麼說主義’”……

最近,西方媒體對於中國的報道中,“那又怎麼說主義”(What-about-ism)這個詞反覆出現。

對於這個新動向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沈逸對觀察者網表示,一些西方媒體又開始塑造一個跟中國外交和中國國家形象相關的議程。而中國的迴應方式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最開始、包括現在,我們仍然無數遍地跟他們講清楚,新疆發生的事實是什麼。但他們又無數遍地把他們認爲的“事實”懟上來,迫使中方不斷改變自己的策略。

沈逸指出,一些西方媒體充耳不聞、完全無視事實,繼續表現出一種自以爲是的西方自我中心主義

一場交鋒,“反向報道”

“那又怎麼說主義”即What-about-ism,是由英文反問句“what about”(那……又怎麼說)和“-ism”(主義)拼綴而成。這種辯論策略不直接反駁對手論點,而是試圖通過指出對手的主張與行爲的矛盾之處,削弱其可信度,是一種對邏輯謬誤的運用。

“這種‘那又怎麼說主義’,是專制政府本能反應,”英國《衛報》6月22又來。這句話的背景,是中國與加拿大前天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7屆會議上,展開激烈交鋒。

中方呼籲徹查加拿大土著人被殘害案件,敦促加拿大立即停止侵犯人權行爲。被“揭短”後,加駐聯合國公使敦促中國允許“人權高專在內的獨立觀察員”前往新疆,調查所謂“大規模拘押穆斯林”的現象

中國公使做聯合發言 視頻截圖

可是,《衛報》是如何描述這場脣槍舌劍的?

該報22日報道題爲《加拿大譴責中國人權記錄後,中國發起猛烈反擊》。報道稱,加拿大牽頭40多國,對北京所謂“鎮壓新疆、香港、西藏”的行爲表示嚴重關切,激起了中國對加拿大殖民地歷史的猛烈回擊。

《衛報》報道截圖

觀察者網向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人權處確認,也查看了會議錄像,確實是蔣端公使發言在先。然而,《衛報》卻故意倒過來寫,先轉述加拿大公使的發言,再用一句“中國搶先發言”(pre-empted the statement)引出中方的講話。這種筆法,將中國描繪成一個“被激怒後氣急敗壞,亂潑髒水”的形象。

然後《衛報》援引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史蒂芬妮·卡爾文的話評論,“這種‘那又怎麼說主義’(What-about-ism),是專制(政府的)本能反應。這並不新奇,從冷戰時期開始,蘇聯就開始抨擊加拿大對待土著人的方式。”

卡爾文又給“那又怎麼說主義”做註解稱,“認清這種批判的本質同樣重要——這是一種迴避有意義批評的策略。在當前語境下,是新疆維吾爾人的狀態。”

反覆出現的“那又怎麼說”

其實6月初,加拿大主流大報《全國郵報》(National Post)就使用這個詞來抨擊中國,爲加拿大的劣跡開脫。

5月28日,加拿大一所印第安人寄宿學校舊址地下,發現了200多具原住民兒童的遺骸,最小隻有3歲。中《環球時報英文版爲此撰寫評論,但《全國郵報》竟稱,“中國媒體將215名孩童的墳墓當成政治宣傳的契機。”

《全國郵報》報道截圖

《全國郵報》表示,有些分析人士將(《環球》的)這種話術稱爲“那又怎麼說主義”——即面對譴責,政府或個人爲扭轉局面,指責指控者有類似的違法行爲,而忽視或否認最初的指控。該報稱,這種行爲最早可以追溯到前蘇聯,當時他們面對美國的譴責和壓制,經常提出美國的種族歧視和人權問題

總部設在日本的《外交學人》(The Diplomat)雜誌今年2月發表一位美國國際政治學者的文章,討論如何“應對中國的‘那又怎麼說主義’”。

文章宣稱,中國指責美洲原住民受到虐待可能是虛僞的,但美國應該要承認歷史錯誤,因爲這“符合美國的利益”。作者呼籲,爲了應對中國“空談博弈式”的“那又怎麼說主義”,美國要切實提高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以此證明“中方的譴責是多麼空洞”。

一段時間以來,多家美國媒體除了“戰狼”,也開始使用“那又怎麼說主義”來指責中國外交。

5月12日,《華盛頓郵報》自稱“分析了中國20年來的外交語言,發現有敵意的話語越來越多。”文章說,爲了反擊海外的批評,中國外交官使用“夾槍帶棒”的語言和“那又怎麼說主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於4月17日分析道,“長期以來,中國的官方話術處於進化中,從直接否認到強硬防禦,這與中國政府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高的自信感緊密相關。最近對於涉疆的宣傳上,中國正在沿襲俄羅斯的策略,包括使用‘那又怎麼說主義’,指責美方的報告的可信度被奴隸制和種族滅絕的歷史所污染。”

還有些差不多的說法。中加交鋒後,美彭博社稱中國實行“以牙還牙式外交”(Tit-for-tat Diplomacy),而《華盛頓郵報》寫道,一些加拿大觀察人士認爲中國“打地緣政治嘴仗”(geopolitical wrangling)。

彭博社、華郵報道截圖

蘇聯的“帽子”扣給普京,又傳給中國

“那又怎麼說主義”並不是什麼新詞。據《華爾街日報》,這個詞在冷戰時期就被美國用來指責蘇聯,而2008年,《經濟學人》又將其帶火,普京被反覆扣上這頂“帽子”。

在日前的採訪中,普京面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記者指責俄羅斯打壓國內反對派,以美國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國會山騷亂爲例反擊。記者則直接打斷稱,“在美國,你的做法被叫做‘那又怎麼說主義’。是一種迴避問題的方法。”

視頻截圖

上週,“普拜會”結束後,面對美國記者的提問,普京用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和“衝擊國會山”舉例反駁。但美國“政客”新聞網(Politico)又給普京打上“那又怎麼說主義”標籤,還援引拜登在記者會上的話說,“那是個荒謬的類比”。

沈逸:西方又在對中國外交和形象進行議程設置

當中國捍衛自身利益和尊嚴時,他們拿出“戰狼外交”。當中國要求徹查一些國家駭人的種族滅絕史時,他們又拿出“那又怎麼說主義”。殊不知這種“解決不了問題,就搞臭提出問題的人”的策略,正是最典型的“那又怎麼說主義”。

輿論場上佔據主動的部分西方勢力,能發明一千種話術抹黑中國,但唯一拿不出的是證據,唯一不肯交底的是真相。而中國不打無意義的口水仗,也無意與任何國家參加“比爛大賽”。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沈逸對觀察者網表示,西方開始指責中國“Whataboutism”時,與其說是在貼標籤,不如說是他們又開始塑造一個跟中國外交和中國國家形象相關的議程,然後進行議程設置。而且這種指責還是曾經針對蘇聯的。

這表現出一種叫“認知相符”的認知錯誤。就是對於一個新出現的現象,西方卻拉回到蘇聯時期,說“蘇聯也這樣做”,所以中國是在學蘇聯這一套。然後,這些媒體就可以把全部對蘇聯的批判,套在中國頭上。

西方繼續帶着一套既定的,批判和否定中國的方法,來跟中國進行討論。而中國的迴應方式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最開始、包括現在,我們仍然無數遍地跟他們講清楚,新疆發生的事實是什麼。但他們又無數遍地把他們認爲的“事實”懟上來,迫使中方不斷去改變自己的策略,並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迴應方式。實際上西方在事實層面沒有拿出證據,甚至都不敢跟我們糾纏。

⁣一些西方媒體充耳不聞、完全無視事實,繼續表現出一種自以爲是的西方自我中心主義,他沒有興趣,也不想去了解中國真實發生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