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 產學界同推崇

圖爲2009年臺博館「原鄉與現代—臺灣戰後建築文件展」,高而潘(左)代表所有捐贈者將建築設計圖贈送給文建會主委黃碧端(中)。(黃世麒攝)

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巨擘高而潘作品遍佈全臺,胡適墓園、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月裡山莊、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華視大樓等皆是其知名代表作。他在1980及1984年獲臺北市政府優良設計獎、1993年以冬山河親水公園榮獲第15屆建築師雜誌國際合作優良設計獎、1996年獲頒內政部營建署第2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並於1999年獲選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1屆會士。

高而潘1928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望族家庭,1951年畢業於臺南工學院建築系(今國立成功大學),並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建設人員,及工業技師考試及格。1965年起執教於淡江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1966年成立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歷任臺北市建築師公會、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

文化部表示,國立臺灣博物館自2007年起開始推動「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數位化計劃」,高而潘將其執業生涯的8000餘幅建築圖說全數捐贈該館。臺博館未來亦將持續相關研究、展覽及推廣工作。

高而潘是臺灣在二戰之後所培養的第一代建築師,深受學界與業界推崇。在臺灣現代建築史發展脈絡中,高而潘更是代表性的經典人物,「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不僅是向前輩建築家致敬,更是爲了彰顯高而潘所代表的二戰後第一代建築專業者,能在時代洪流中突破現實的挑戰,並且始終憑藉着厚實的專業能力,穩定地貫徹自我理想的軌跡。

該次特展選出的設計作品跨越1960年代至1990年代,也是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轉變的關鍵30多年。

60年代的3件作品是省立護專文教大樓、胡適墓園與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顯示了RC塑性特質的粗獷主義(Brutalism)特色,底層空間通透而流暢。70年代的三明大樓、臺北市銀行大廈與臺中張淑齡公館,前兩者是商辦大樓,以水平窗採光,並分離出垂直的服務核,機能明確,臺北市銀行大廈首先採取主體退縮,爲都市公共空間作出貢獻。

80年代的作品代表爲月裡山莊、臺北市立美術館和華視大樓,其中,臺北市立美術館發揮了代謝建築(Metabolism)空間延展概念,華視大樓是競圖案,底層及地下的公共空間爲市民所享用也是一項突破創舉。該次更特別把臺北龍山寺的兩側建築設計提出陳展,說明現代設施如何與古蹟協調共構,相信許多參觀龍山寺的人都幾乎不曾察覺新設施的存在,這是建築師巧思的成果。

高而潘11月14日辭世,享耆壽95歲。文化部長李永得聞訊深表哀悼並表示,高而潘建築師經年從事建築實務與教學不輟,作品忠實反映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與成就,是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臺灣實踐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