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讓孩子主動學習?把責任還給他,這樣纔有效
在我們爲孩子的未來而焦慮、爲他們的學習成績而奔波時,我們經常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
自律。
實際上,這不僅是我們每個家長內心的隱秘渴望,也是在教育過程中最容易被低估的關鍵。
我們總是在想,怎麼讓孩子學得更多、學得更快,但卻沒意識到:
真正支撐一個孩子走得遠、走得穩的,是他自己內心深處那份自覺的力量。
你有沒有這樣過:
早上起牀時,看到孩子還在牀上賴着,你焦慮地催促着他,提醒他“快點,別磨蹭了,今天又有很多事情要做”。
你一遍遍重複着這些話,卻依舊見不到他的迴應。
慢慢地,你開始用更高的音量,甚至怒氣衝衝地拿出懲罰措施。這時,你總能聽見孩子在心裡咕噥:“我還沒準備好呢,快讓我再休息一會兒。”
可孩子沒意識到的是,他不是在休息,而是在失去一點點的自律能力。
雖然,家長這樣催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卻不自覺地把孩子從自主、獨立的思考模式拉回到依賴與拖延的慣性中。
很少有人意識到,孩子不自律的背後,其實是“能量”被分散了。
我們給了太多的外部“動力”,但卻沒能觸動孩子內心的那股渴望。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自我決定論告訴我們,孩子的自我驅動力並不來自於外界的威脅、獎勵,反而源於他們的“自主需求”。
孩子之所以懶散、拖延,並非出於天生的懶惰,而是因爲我們過度干預,讓他們在做決定時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於是,那份原本屬於他們的“能量”開始變得散漫,隨之而來的是缺乏責任感和自律的表現。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如果你給孩子足夠的選擇空間,並讓他在某些事情上感到責任與後果,他的自律就會悄然發生變化。
讓我們從孩子的生活細節入手,讓他們知道:不論是學習、生活,還是自己的人生,都應該由自己掌控。
如此一來,自律不僅僅是個外部的要求,而是內心的渴望,成爲了他們行動的內在動力。
1. 減少外部驅動,給孩子更多自主權
有時候,我們一再強調孩子要寫作業、要做這做那,然而這種強制性和外部壓力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換個思路,允許孩子自己決定學習的時間、方式,反而能激發他們內心的自律。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說:“今晚你決定什麼時候開始複習,不一定是現在,但你得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完成。”
這看似給了他們自由,實際上卻給了他們掌控的權力。
孩子知道,若不及時完成任務,後果便是成績下滑,而這些結果正是孩子自己做決定的產物。
我記得有個朋友,分享過他的育兒經歷,特別生動:
他家小孩,總是能在上學前晚上拖拖拉拉地不寫作業,父母每次催促都沒有什麼效果。
於是,他們試着改變策略——而不是盯着他做,反而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寫。
最初他還猶豫不決,直到有一天,孩子自己決定晚些做作業,結果第二天早上他差點遲到,連忙整理好書包,隨手丟下一張草草寫成的作業本。
他明白了,不按照自己設定的時間完成任務,後果是負面的。
漸漸地,他開始培養起自我管理的能力。
2. 積極反饋,引導孩子認識自我價值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反饋。
你是否曾因爲成績不理想而批評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這道題都做錯了!”這樣的負面反饋,無疑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
而當我們用鼓勵性的語言,去關注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關注他們如何解決問題時,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自信與自律。
有一個例子特別生動。
一位母親告訴我,她每天都會對孩子說:“今天你學得非常好,特別是那道數學題,做得很精確。”
不僅如此,她還會鼓勵孩子:“我看到你用了很多方法思考,下一步我們再一起看看你能做得更好。”
這樣的鼓勵,遠比那些僅僅關注成績的表揚更有價值。
通過這種積極反饋,孩子不僅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也會更積極地去追求更高的目標,逐漸養成自律的習慣。
3. 注重過程,而非功利性結果
很多家長把成績作爲唯一的衡量標準,這種功利心態,容易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特別是一些成績不錯的孩子,往往在“結果導向”的壓力下感到力不從心,開始走上“學而不樂”的道路。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提到的“成長型思維”便指出,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固定的能力,而在於持續的努力和學習。
如果我們能注重培養孩子對過程的興趣,鼓勵他們去享受學習本身,而非僅僅爲了追求結果去做,那孩子的自律性將更加自發。
舉個例子,有個孩子原本在學校成績一般,但由於他非常熱愛繪畫,漸漸地他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藝術創作中,最終在藝術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這並非因爲家長一開始爲他設定了“成爲畫家的目標”,而是因爲家長給了他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在追求自己熱愛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律和責任感。
而這一點,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自律並不需要我們爲孩子的每一步做決定,也不意味着一味的管束。
相反,我們需要做的是給孩子更多的選擇和自主權,鼓勵他們在嘗試和錯誤中成長,從而在內心深處激發出屬於自己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他們的教育過程中注重過程的培養,而非功利性結果的追求。
或許,當我們放下手中的急功近利,真正傾聽孩子的內心時,纔會發現,自律的種子已經悄悄生根發芽。
孩子的成長,最終將成就他們最強大的力量——自我驅動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