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爲何要煎炒烹炸,喝粥吃鹹菜爲何不行?醫生:關鍵在蛋白質
今天和朋友們聊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有孩子的朋友可能都遇到過,就是孩子在上午的第三堂課開始,就會覺得餓,到了第四堂課,甚至會感到頭昏眼花,很難集中注意力。但是,上午的課大都是主科,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肯定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造成影響。張醫生也是在孩子上3年級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問題。
其實不只是孩子,就是我們自己,到了上午10點左右的時候,也會產生飢餓感,如果不吃點東西,剩下的時間會變得非常難受。別看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但是,瞭解其中內幕的朋友並不太多。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我們早餐吃的大多是粥、饅頭、鹹菜等,這類食物,有一個特點,就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多,而蛋白質含量太少。
有一定醫學知識的朋友都知道,碳水化合物的特點是易消化,吸收快。所以,在發生低血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吃碳水化合物,這樣可以迅速提升血糖水平。但是,這個特點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就是餓得特別快。而蛋白質卻恰恰相反,它可以在3方面提升飽腹感。
首先,蛋白質能夠刺激一些激素的釋放,這些激素有助於增加飽腹感。例如,血漿氨基酸濃度的升高與食慾抑制激素如胰高血糖素樣肽-1和膽囊收縮素的釋放有關,這些激素能夠抑制食慾,從而延長飽腹感。
此外,蛋白質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吸收,這使得胃部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飽腹狀態。蛋白質延緩胃排空的速度,使得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更長,從而延長飽腹感。這種延緩胃排空的作用也有助於減少總能量攝入。
另外,氨基酸進入人體後,可以作用於我們的大腦,通過特定的傳感途徑產生飽腹感。這種機制表明,氨基酸不僅通過激素調節,還可能直接作用於大腦中的特定細胞來調節食慾和飽腹感。直接告訴我們的大腦,我們現在還不餓。
正因如此,蛋白質纔是最抗餓的營養素。於是,從女兒小學3年級開始,我們兩口子的早餐開始發生改變,煎炒烹炸,十分豐盛,女兒再也沒有提到她感到餓的事情。聊到這裡有個問題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想過,蛋白質在胃裡停留那麼長時間,會不會增加吸收,導致我們肥胖啊?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有一個概念,朋友們必須知道,這就是食物的熱效應。
所謂的食物的熱效應,指的是食物在消化吸收過程中,消耗的熱量,與吸收熱量的比值。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與其他營養素相比具有顯著的優勢。根據多項證據,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通常在20%-40%之間,也就是說,如果身體吸收蛋白質產生了100大卡的熱量,這個吸收過程需要消耗20-40大卡的熱量,最後剩下的,只有60-80大卡的熱量。
而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熱效應則相對較低,分別約爲5%-10%和4%-5%。這意味着在消化、吸收和代謝過程中,蛋白質消耗的能量更多,從而增加了食物熱效應的能量消耗。此外,高蛋白飲食能夠顯著增加食物熱效應,進一步促進能量消耗。也就是說,食物的蛋白質含量越高,吸收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聊到這裡,第二個問題又出現了,既然蛋白質吸收這麼慢,還會消耗能量,那它會不會導致低血糖啊?事實上,蛋白質不但不會導致低血糖,反而在幫助穩定血糖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機制涉及多個方面:
總的來說,蛋白質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穩定血糖水平,包括減緩消化速度、刺激激素分泌、調節胰島素反應、減少血糖波動、維持飽腹感以及改善整體血糖控制。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蛋白質的攝入,應該控制在多少比較合適呢?
咱們之前就說過,不提攝入量和烹飪方式的飲食指導,都是耍流氓。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再有營養的物質,吃得太多,也會給身體造成負面影響。蛋白質的攝入量是因人而異的,主要取決於個人的體重、運動強度和目標體重。我們把人羣分爲六大類:
減肥期間維持肌肉量所需的蛋白質攝入量大致在每千克體重1至1.2克之間,但這個範圍也不是絕對的,具體數值還需根據個人的活動水平和目標體重進行調整。
今天的內容就聊到這裡,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我會帶您瞭解咱們國內最前沿的醫學知識,我是張醫生,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