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介質洗熱水澡 連作耕種沒煩惱

熱水淋洗介質技術可降低舊介質連作產生障礙左圖),利用紅外線感應器檢測熱水淋洗介質溫度高達80℃以上(右圖)。(農委會提供/廖德修傳真)

臺灣運用栽培介質耕作面積約250公頃,爲中部地區重要設施栽培模式,約佔4成。近年來介質栽培模式趨向密集耕種品項單純化,導致容易發生連作障礙。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運用熱水淋洗介質的技術,有效改善介質耕連作障礙,增加介質使用次數,降低農友生產成本。

中場表示,一般介質耕作在慣行管理模式下,常在耕種第3年開始發生連作障礙,如鹽類累積、疫病、苗立枯病、萎凋病及根瘤線蟲等,輕則植株生長受阻、產量減少,重則植株死亡,農友必須更換新的介質才能正常生產;然而更換介質不但費時費工且昂貴,購買新介質每分地約需花費10萬元。

爲改善介質耕連作障礙情況,臺中場研究人員利用熱水淋洗介質技術,以80℃以上熱水反覆並充分淋洗栽培多年的介質,直到淋洗液滲漏出栽植槽爲止。藉由高水量高溫方式進行介質淋洗,可消除介質鹽類累積及降低潛藏於介質內的病蟲害,有效改善連作障礙。

臺中場表示,目前熱水淋洗操作8小時約可處理1分地的舊介質,所需費用約7千元,經檢測分析可降低介質電導度50%,且無檢出根瘤線蟲與萎凋病菌栽種胡瓜於熱水淋洗後介質,幼苗定植存活率近100%,植株生長勢佳、生長期萎凋病發病率低於1%,且無根瘤線蟲發生情形

臺中場助理研究員錢昌聖指出,熱水淋洗介質技術除可降低舊介質連作所產生障礙,並可讓介質狀態趨於重新歸零,相關技術亦已推廣至中部地區使用設施栽培的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