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攀上樹梢 從不同高度觀看城市

攀樹師許荏涵認爲,透過攀樹可以更加親近自然,並以新的角度認識生活周遭。(攝影/黃政達)

攀樹運動在歐美行之有年,是項不分年齡都能安全參與的運動,而臺灣隨着近年戶外活動風氣興起,攀樹運動也日漸受到關注,參與者藉助繩索攀到樹上觀景、閱讀,甚至放空睡覺、過夜,跟着樹木的脈動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讓我們透過臺灣第一位女攀樹師許荏涵的分享認識攀樹之趣,在一步步登高的過程中親近自然,也發掘城市自然生態的另類魅力。

安全進行攀樹

同時學習樹木知識

「2014、2015年左右,臺灣興起登山、溯溪、攀巖等戶外運動風潮,攀樹也是在這個時間點進入臺灣。」許荏涵回憶起攀樹運動在臺灣的開端,那時她的老師、同時也是全臺第一位攀樹師翁恆斌,前往香港學習攀樹技藝後,將這項運動帶回臺灣推廣。許荏涵說道,專業的攀樹師必須經過國際樹木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的認證,目前臺灣擁有攀樹師證照的只有37位。

善用繩結、釦環並配戴安全帽,在攀樹師陪同下,任何人都可以安全地進行攀樹活動。(攝影/黃政達)

善用繩結、釦環並配戴安全帽,在攀樹師陪同下,任何人都可以安全地進行攀樹活動。(攝影/黃政達)

攀樹顧名思義是攀爬樹木,但手腳其實不會直接碰觸到樹木枝幹。攀樹者會透過事先固定於樹上的繩結,運用雙手推拉繩結的方式,搭配腳下踩踏繩結的力量,將自己的身體向上推動。許荏涵解釋,攀樹時穿戴的頭盔、吊帶與使用的繩索,都得符合國際安全規範,再加上擁有專業證照的攀樹師指導,攀樹其實是項很安全的運動。

許荏涵補充,攀樹對一般人來說,不僅是種運動體驗,還是一堂認識自然的課程。每次攀樹體驗活動開始前,她除了會解說穿戴設備與攀樹技巧外,也會帶着學員先觀察當天要攀爬的樹木,「例如在攀爬樟樹時,我會告訴學員,吸入樟樹的味道或是使用天然的樟樹製品,並不會導致蠶豆症發作,但市售的樟腦丸多半爲化學合成,容易引起溶血反應,要特別注意;如果攀爬的是樹皮較薄的茄苳樹,就會提醒參加者注意,皮膚容易過敏的人接觸到掉落的樹皮屑可能就會發癢。」除了介紹樹種特色,許荏涵還會從土壤、樹根一路說明到樹頂的樹冠,引領學員認識更多樹木的知識。

身處不同高度

在樹上重新觀察環境

許荏涵常常在帶領學員體驗攀樹的過程中看到從前的自己。許荏涵在大學時第一次體驗攀樹,當時她心中也有許多疑惑與擔心:「這棵樹健康嗎?可以承受我的體重嗎?爬上樹之後要做什麼事?」這一連串的不安感讓她緊張到暈眩,最後只好選擇下樹。

許荏涵說,體驗攀樹的學員中,有人跟當年的自己一樣,因爲緊張害怕,上樹後沒有餘裕欣賞風景,之後不免覺得可惜;但也有學員十分享受這項運動,上樹後會躺在事先架設好的吊牀上看書,也有人會帶着畫板上去繪畫,更有人就只是躺在吊牀上放鬆。

「曾有學員分享,當他躺在吊牀上仰望樹冠層,纔開始察覺到那天的雲朵是怎麼飄移,風來的時候,則可以觀察樹葉與枝幹隨風搖曳的姿態。此外,也有學員會看到松鼠在樹上活動。」許荏涵認爲,不論是在城市或是野外攀樹,上樹後在高處所感受的一切,都是站在地面時所不曾有的經驗。

上樹後可以觀察到在地面所看不見的,像是近距離觀賞樹冠層。(圖/許荏涵)

許荏涵還說道,孩童們上樹之後的反應更是令她印象深刻,曾經有孩童攀上樹後驚呼地大叫:「在樹上看到螞蟻了!」雖然站在地面擡頭看,也有機會看到樹幹上有螞蟻在爬行,但藉由攀樹更近距離觀察生物在樹上的行爲,是全然不同的體驗,讓人們可以用新的角度觀察原本熟悉的環境。

從樹木開始感知環境

處處都是自然蹤跡

「其實攀樹運動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許荏涵說道,自己曾多次受邀到校園辦理攀樹活動,透過教導攀樹技巧及對樹木的觀察,增進孩子們的野外求生技能。她特別提到,之前有一次到螢橋國中帶領童軍團學生體驗攀樹,她與夥伴意外發現校園中的木棉樹已經死亡變成危木。在與校方溝通並進行評估後,她們再次進入校園利用攀樹技能修剪樹木,並邀請老師帶着學生在安全範圍外觀摩,也讓師生對於樹木有更多面向的瞭解。

許荏涵還指出,生活周遭的公園也是體驗攀樹的好去處。只要上「臺北市政府市民服務大平臺」公有場地租借系統搜尋關鍵字「攀樹」,就能看到在臺北市公園申請進行攀樹活動的訊息,只需備妥所需資料,就能向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申請攀樹。此外,在臺北市也有許多攀樹活動可參加,像是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舉辦的攀樹體驗營,或是陽明山國家公園舉辦的青少年攀樹課程等。不過許荏涵強調,民衆在參與活動前,應先確認是否安排持有證照的攀樹師在場指導,才能確保活動安全。

而安全上樹後,再來就是盡情享受眼前的視野與風景。以大安森林公園爲例,在4月中五色鳥育雛築巢期間,在樹下常能聽見五色鳥叫聲,但最多隻能透過望遠鏡或相機鏡頭來賞鳥。然而藉由攀樹,人們可在不打擾五色鳥的前提下更靠近樹上的巢穴,用肉眼就能觀察五色鳥的斑斕毛色與餵食雛鳥的生態。

另外,有別於一般高山得在海拔1,800至2,500公尺纔會產生雲霧,形成霧林帶,然而陽明山國家公園平均海拔不到1,000公尺,但在東北季風影響下,也有着降水豐沛、雲霧發達的特性,若是前往陽明山攀樹,不用上高山就能看到霧林帶代表植物昆欄樹。

許荏涵認爲,攀樹打開了人與自然連結的通道,在攀樹過程中,與自己最親近的就是眼前的樹木與周遭所處的自然環境,此時除了努力上攀之外,別忘了好好感受與樹木、自然獨處的這一刻,相信你也會發現在這座城市裡,還有許多自然的聲音,以及平時忽略的動植物活動軌跡。

臺北市不乏許多攀樹活動,可讓居住在城市裡的孩子親近自然。(圖/許荏涵)

本文作者:shiba tien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3月號662期》)

《臺北畫刊3月號6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