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200萬人受偏頭痛苦!5方向診斷偏頭痛、3招避免發作
「偏頭痛」是「疾病」而非症狀,病人可能雙側或單側頭痛,可能博動性疼痛或抽痛,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疼痛指數高達7至9分,甚或超過滿分10分!偏頭痛長達數十年,最怕變慢性偏頭痛,醫師提醒:注意非典型的偏頭痛,想減少偏頭痛發作,最好做好3件事……(圖/ shutterstock)
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現於醫院候診間。高齡82歲的楊奶奶爲了治療偏頭痛,已固定看診30、40年的時間,除了治療的神經科藥物,因頭痛影響作息與心情,有時甚至需要使用身心科相關藥物輔助緩解……
30多歲的陳小姐偏頭痛再次劇烈發作,強烈的疼痛與不適讓她連番嘔吐、體液大幅流失,進而造成脫水。爲了緩解,她試着吃止痛藥,然而藥物還來不及吸收,就譁一聲地吐了出來,這次連續痛了超過72小時還無法緩解……
40歲的李先生頭痛欲裂前往急診求助,看診時主述有些發燒,測量後發現是37.2度,醫療人員擔心是腦膜炎,立即安排住院,到了病房也緊急做了腰椎穿刺,連番確認後才發現真正的肇因是偏頭痛……
症狀因人而異 頸部以上疼痛都可能肇因於偏頭痛
上述情況都是醫師臨牀觀察到的偏頭痛表現。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暨臺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醫師表示,臺灣目前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之苦,約佔總人口9.1%。
以性別區分,女男比爲3:1,意即偏頭痛的族羣以女性居多,特別是年輕至中年女性爲大宗。主因是20至45歲期間,生理期會讓女性荷爾蒙產生週期性的波動,在高低起伏間易誘發偏頭痛。
此外,45至55歲,因生理系統準備迎接停經期,同樣會讓體內荷爾蒙變化,也是偏頭痛發作的另一類高峰。男性也在青壯年階段好發,因此階段壓力起伏較大,同樣易造成偏頭痛問題。
陳韋達提醒,偏頭痛帶來的疼痛可能出現在頸部以上的任何位置。偏頭痛的原因是大腦感覺過度敏感化,連帶讓周遭的神經、血管都受到牽連,才造成症狀因人而異,疼痛時甚至是皺眉、綁頭髮、戴眼鏡、輕微碰觸等細緻動作都會帶來痛感。
典型的偏頭痛部位是太陽穴(可能單側或雙側疼痛)、後腦杓,發生在頭部任一處較容易被民衆理解是偏頭痛,但若整個頭都在痛,或感覺痛感來自眼睛、鼻子,則常讓人誤以爲頭部有腫瘤,或是青光眼、鼻竇炎等問題而延誤治療或看錯科別,因此對於頸部以上、非典型部位的疼痛仍應留心,可能是偏頭痛造成的問題。
目前醫學已可明確診療與給藥,看診並非只開立止痛藥。醫師呼籲1.即早就醫、2.規律治療,3.日常做好頭痛紀錄與管理,就能和偏頭痛和平相處。
偏頭痛須符合5個診斷標準
「如何分辨偏頭痛或其他問題?」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顧問醫師暨臺灣頭痛學會監事林高章指出,民衆可記住「54321」這個診斷標準。
◆5:病人在就醫前有發生5次以上的頭痛。
◆4&3:頭痛的時間至少4小時,或長達72小時(3天)。
◆2:疼痛指數不痛爲0分,最痛爲10分,以下4種症狀需符合2項:
①偏頭痛程度應達到中至重度(7至10分)的狀態。
②頭部單側疼痛。
③頭部博動性疼痛(覺得反覆抽痛不適)。
④運動會加劇症狀。
◆1:以下2種症狀符合1項:
①噁心或嘔吐。
②怕光或(及)怕吵。
若頭痛情況符合以上5項條件,且無其他可能病變,即可認定是偏頭痛疾病。
注意慢性偏頭痛4指標
林高章醫師補充,①若偏頭痛已持續3個月,②每月疼痛天數超過15天,③其中8天是搏動性頭痛(不需連續計算,但須符合診斷標準的痛感),④頭痛發作當天會痛4小時以上,就代表偏頭痛已進入慢性化。
慢性偏頭痛雖較難完全根治,也可能發展成如三高疾病等存在一輩子的病症,然而目前的醫療已發展出可供病人與疾病共存的方案和準備。
包括早期使用的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投藥劑量與治療癲癇所需的劑量相差甚遠,是作爲神經穩定劑的角色)、抗憂鬱藥物預防發作之外,若達到慢性偏頭痛標準的病人,且在使用包含topiramate(妥泰、妥偏停)的三種以上藥物治療後仍無法控制疼痛,可以申請健保使用單株抗體-CGRP抑制劑(calci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抑鈣素基因相關肽、肉毒桿菌等注射,但須附上頭痛日記。
使用CGRP抑制劑的病人約有2成可完全緩解,其餘5至7成改善可達50~70%;但仍需每月注射1次。而肉毒桿菌需要在頭部的前中後共注射31部位,每3個月注射1次,臨牀實證效果相當。
雖然有些病人因打針痛感而排斥此項治療,但若能完成,藥物生效後偏頭痛也會逐步改善。另外國外已經發展迷走神經刺激儀器,作爲偏頭痛非藥物治療策略,不過此療法目前在臺灣尚未覈准使用。
出現2個頭痛警訊可就醫 頭痛日記、「123口訣」別忘記
若民衆想要有更簡易的偏頭痛就醫準則,陳韋達醫師建議,①若頭痛影響工作或生活;②頭痛會帶來噁心感;③頭痛時會畏光,這三項標準符合任兩項,就很可能是偏頭痛,應儘早就醫。
臺灣頭痛學會目前有製作《頭痛日記》檔案放在學會官方網站供民衆使用(上網搜尋「頭痛日記」即可找到)。若就醫前能着手記錄自己的症狀與生活細節,藉由記錄發作的頻率、持續時間、症狀、位置;女性生理期的時間點;已用過的止痛藥種類與效果;日常飲食與發作的關係;做過哪些檢查與結果等資訊,越詳盡的紀錄將能爲醫師診斷帶來極大幫助。
同時,臺灣頭痛學會也發佈「123口訣」,籲請國人:
◆每週頭痛超過「1」次應看神經內科(也就是每月頭痛4天(含)以上應就醫)。
◆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代表一個月吃了超過8天藥物,有邁向慢性偏頭痛的疑慮,不得不慎。
◆運動、紓壓、服用預防性藥物,爲預防偏頭痛的重要「3」招。
每週3次有氧運動,可預防偏頭痛發作?
運動可增強抗壓性,並透過自律神經的調控穩定來改善偏頭痛,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探討有氧運動在偏頭痛之預防角色。
運動種類建議選擇自己體能適合的太極拳、游泳、跳舞、走路、慢跑、騎單車等皆可。提醒民衆,運動計劃可列於日記中,以增強規律進行的動力,建議每週至少3次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不要想到才偶一爲之。
臺灣頭痛學會亦強烈推薦有氧運動爲偏頭痛有效預防方式,甚至可以強化預防性藥物治療的效果。
本文作者:林稚雯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雜誌》第403期)
《大家健康雜誌》第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