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賞乾坤丨銀行博物館“精品掌上看”之浮光躍金

文│尹伯

在雲端敲開博物館的大門。

爲了打破時空侷限,讓觀衆們可以在更爲舒適的環境中用更爲舒適的姿態近距離欣賞金融典藏,銀行博物館的“雲展覽”以常設線上微展覽的形式與大家見面,奉上展廳裡不曾展出的金融“老”、“珍”、“稀”,跳出博物館的物理界限,搭建一個與觀衆聯結、交流、共建的平臺,帶領大家一同觸摸歷史,感受百年金融的滄桑鉅變,見證銀行的發展與起源。

雲展覽 · 黃金市場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它在貨幣體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爲貨幣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3000 多年前。 馬克思說: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體現了金銀天生具備充當貨幣的優良特點。 在金本位制和今天的信用貨幣體系中,黃金都仍然作爲最後的價值儲藏實物貨幣,保持其結算支付功能, 支持法定貨幣的發行,維護幣值和匯率的穩定。 黃金市場也是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場,國內國際黃金市場的接軌推動了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更多危機與挑戰

01

戰國楚國郢爯(舊釋“郢爰”)

戰國時期的楚金版是目前爲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黃金鑄幣,它們多爲不規則的方形或圓餅形,其中有陽文印模印出的方格與文字,大篆文“郢爯”是較爲多見的一類。“郢爯”的“郢”是楚國的國都,可能表明了發行地,“爯”與“稱”同義,或反映了其作爲稱量貨幣的性質,在使用時,它被切成小塊進行稱量。

戰國後期秦國的《金布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貨幣立法,其中已顯示了金在秦國作爲貨幣、計價和量刑單位的地位。秦始皇統一後,以黃金爲上幣,以銅錢爲下幣,將這種貨幣制度推行全國。

02

中國通商銀行金餅

圓餅形是金屬澆鑄中常見的坯錠形制,也是金屬鑄造的最原始形態之一。金餅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在西漢時期成爲了主流的黃金形制。這枚上海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一兩金餅體量雖小,設計卻十分精巧:中間一位財神爺立於雲上,頭戴財神帽,身着錦衣財神袍,左手持如意,右手託着一摞元寶,象徵着財運亨通;上部有“中國通商銀行”行名;財神左右兩邊則是“上海”地名;最外圍有凸起的聯珠紋環繞。這位財神形象也用在了中國通商銀行發行20年代發行的紙幣上,極具中式特色。

03

志豐永標金交易訂單

上海開埠後,很快成爲中國最大的黃金集散地,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黃金交易逐漸興起。與其他金融市場類似,黃金交易最初也起源於茶樓聚會,無固定的買賣場所,直到1902年,上海金業集資租賃仁記路一處房屋,開展集中交易。1905年,上海金業發起成立同業組織上海金業公所,此後,黃金交易逐漸以“標金”爲主,上海的黃金市場也因此習慣稱爲“標金市場”。上海標金是一種具有規定重量和成色標準的金條,小條標金通常計重漕平十兩,成色爲978‰,出口外國的標金則將七小條熔成一大條。

這幾份交易訂單寫明的交易對象即是“上海九七八成色通行驃金”,其中“九七八”的數字組合採用了形似蘇州碼子的格式,“驃金”與“標金”同義通用。訂單背後還印有《同業公訂買賣規則》,黃金交易的制度和契約都已頗具規範。

04

混色金兌牌與試金石

判斷黃金的價值,成色是最重要的標準,有口訣雲:“七青、‌八黃、‌九帶赤,‌四六不呈金”,這是指七成成色的黃金呈青黃色,八成成色的黃金呈正黃色,達到九成成色的黃金就會略帶赤色,而成色低於六成的黃金,就不再具有典型的黃金顏色,‌而是變成了白中微黃。這是在沒有專業測試工具情況下的簡單判斷,而民國時期的專業測試工具則是金兌牌與試金石。金兌牌又稱對金牌,是用不同標準成色的黃金製成的細長小牌,牌上刻有相應的標準成色。使用方法是將需鑑定的黃金在試金石上劃出一道3-4毫米寬的劃痕,然後挑選一枚色澤比較接近的金兌牌緊貼此劃痕,留下痕跡,對比兩種劃痕的色澤以確定成色。

05

天昌祥小金條

這枚“天昌祥”小金條上印有“烚赤”二字,意即“赤金”,或又稱“赤條”。近代上海黃金市場上的“烚赤”金條應有成色爲997‰,比作爲交易標準的標金成色更高,是外埠及上海的金店、銀樓需要的金貨,後來成爲投機的對象。當時的“烚赤”金條多爲各金號自鑄,這枚金條上刻的“天昌祥”就是鑄造金條的店號,它是一家光緒初年起家的老字號。烚赤的民間買賣通常以一兩爲單位,投機炒作的黑市黃金買賣則有以十兩金條交易。

06

湖南寶興礦業銀行金錠

近代的銀行會委託金號或自行鑄造金錠,一方面是用以儲備或支付大宗交易,另一方面也可作爲客戶投資、購買的產品或禮品。用於貯藏或大宗交易的黃金,在上海多鑄成條塊形狀,而北方則多見“花生金”。像這件元寶形、非標準重量的銀行金錠,是極其少見的。它的形態古樸美觀,文字雕琢精細,正中間是古代布幣造型,兩側鐫刻標有“赤金”二字顯示成色,上部爲“寶興礦業銀行”行名,下部爲“湖南”二字,左右爲佛教吉祥紋飾萬字符。金錠很可能是湖南寶興礦業銀行作贈禮或售賣之用。

07

寶生銀行環形金錠

民國時期金號、商號自鑄的黃金雖以金條爲主,但種類形態還是相當多樣的,另有元寶形、砝碼形、圓形、環形、金箔等。 這一件寶生銀行的環形金錠製作精美,形態勻稱,一面印有“寶生銀行”“九九黃金壹兩”,以五角星作爲間隔符號,另一面則是英文版“ 99% FINE GOLD PO SANG BANK LTD 1 TAEL ”,表明這枚環形金錠的成色至少達到了 99% ,重量是當時的標準交易單位一兩。 環形金錠雖然少見,但上海的老字號金號如方九霞、裘天寶等,也鑄有這樣造型的金錠,想來這種造型美觀、便於收藏把玩的式樣在當時也很受歡迎。

08

國民政府中央造幣廠金條

國民政府中央造幣廠鑄造的金銀條被稱爲“廠條”,廠條的鑄造可以追溯至廢兩改元時期。抗戰爆發後,法幣發行不斷增加,通貨膨脹日益顯著,能夠保值的黃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抗戰勝利後,中央造幣廠從重慶遷回上海,它多次爲中央銀行鑄造黃金廠條,一方面官價配給、隨市拋售,以期抑制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也有少部分作爲軍餉發放。

這一枚廠條左側是孫中山頭像與“古幣圖”中央造幣廠廠徽,下部印有“中央造幣廠制”,右側羅列了號碼、成色、重量信息,是在上海鑄造的廠條的標準式樣之一。

09

匯豐銀行金錠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黃金真正開始在全球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以黃金爲基礎的國際金本位制度不斷髮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全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 1929-1933 年大蕭條以後,世界各國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逐漸放棄了金本位制,開始實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至 1971 年美國放棄金本位制,二戰後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國際金本位制的歷史也宣告結束,但黃金至今仍是衡量國家、銀行資產財富的重要指標。 匯豐銀行作爲舊中國最具實力的外資銀行,聯通中國與世界的黃金市場,自身也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

10

2012壬辰龍年10公斤紀念金幣

現代黃金市場仍然發揮着抵禦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確定性的能力,而人們對黃金的青睞也催生了更多的黃金產品。如黃金紀念幣具有極高的紀念、收藏、保值和投資價值,其通常由國家發行,用於紀念重要時間、重大活動或人物。

這枚龍年10公斤紀念金幣爲精製幣,發行於2012年,含純金10公斤,直徑180毫米,面額100000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18枚。龍是中華民族所崇拜的圖騰,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化特徵,中華兒女更被譽爲“龍之傳人”。2012年是壬辰龍年,是國運昌盛、幸福成功之年,這枚紀念幣上威武騰飛的金龍也體現了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