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卯家灣:從易地搬遷走向安居新生活
人民網昭通6月16日電 (黃盛)“我小學沒有畢業,以前只能靠着給人做零工及山上4畝土地產種土豆,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現在好了,搬到卯家灣新樓裡,成了建築項目的產業工人,有了新的生活。”35歲的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卯家灣村民周應先,每每想起自己易地搬遷後的新生活,總是忍不住望向新住宅小區內“搬出大山天地寬,幸福家園卯家灣”的標語。
不僅是周應先,卯家灣不少村民都驚歎於村裡幸福大道兩側那些依山而建的淡黃色樓房。這些新建的錯落有致的新式樓房,是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項目,樓房的主人是3萬餘名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周應先和鄉親們已經實現了從“山裡”搬遷到“城裡”,從“窮窩窮業”到“安居樂業”的蛻變,感恩、幸福、喜悅洋溢在每位老鄉的面容上。
搬到新城區,樂享新“優居”
告別窮山坡,搬到新城區,開啓新生活。來自雲南省永善縣大興鎮駱丘村的呂正金已經72歲了,以前住的地方,海拔高、地不肥,只種得出玉米、土豆,房子也是漏風漏雨。自從兒子去世後,他與兩個孫子相依爲命,生活過得十分艱難。能夠免費住進卯家灣70多平米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呂正金說:“做夢都沒有想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以前想吃個啥必須等到趕場的日子才能買,現在樓底下就是超市,一應俱全!尤其是孫女上學,以前要走兩個多小時纔到得了學校,都是山路,還要過河,現在校車接送上學太方便了。”在社區醫院,醫護人員正在爲65歲的搬遷戶蔣文德做免費健康體檢,老人格外珍惜幸福的生活。
時間回溯到2019年,中國建築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二局)承建的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項目正式啓動建設。該項目總投資53.08億元,總建築面積122.7萬平方米,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8346戶35858人。
“來自昭通市魯甸、鹽津、巧家、彝良、永善5個縣搬遷羣衆9100戶39106人入住該安置區,這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8346戶35858人。”魯甸縣相關負責人告訴人民網,作爲大型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項目佔地3700畝,總投資53.08億元,總建築面積122.7萬平方米。包含安置房66棟8866套,2所學校、4所幼兒園、1個衛生院、6個社區衛生室以及市政道路等多項內容。
2019年12月20日,昭通3.9萬老鄉浩浩蕩蕩遷新居,告別了高山“憂居”生活,搬到新城開啓了“優居”新生活。近4000名孩子告別了山高坡陡、蜿蜒崎嶇的上學路,實現了在家門口上學的夢想。
隨着魯甸安置區項目的開工建設,周應先的生活也悄然開始改變。項目啓動後,他加入了建設大軍的隊伍。剛開始,由於沒有技術和文化,他只能做一些雜工活,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
瞭解到周應先這樣當地村民的狀況,中建二局在魯甸卯家灣項目上辦起了“建築幫扶夜校”。夜校由項目總工程師等人擔任講師,開設電工、木工、鋼筋工等課程培訓16期,對當地的勞動力進行鍼對性培訓。在社區的介紹下,周應先成爲了農民工幫扶夜校的第一批學員。他白天在工地上做混凝土澆築,晚上在夜校學習。通過近一年的學習和實踐,他很快就成爲了工地上熟練的技術工人,工資也從最初的3000多元漲到了6000多元。
如今,經過系統培訓的周應先已經成長爲產業工人,成爲了鄉親們眼中的“技術大拿”。嚐到了技術帶來的“甜頭”,他也組建起了一支施工隊伍,帶着10名老鄉活躍在建築工地,帶着大家共同致富。授人以漁的方式掘開了富民增收的“源頭活水”,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建築幫扶夜校”累計培訓羣衆1600餘人次,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爲當地勞務人員帶來了近6億元的收入。
爲了儘快讓老鄉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中建二局還積極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政策宣講、開設服務留守兒童和老人的愛心課程,持續助力老鄉融入城市新生活。
“針對易遷低收入勞動力中‘有勞動力、無業可扶、無法外出’的特殊困難羣體及零就業家庭人員,我們穩步開發保潔、治安、樓棟管理等鄉村公益性崗位,保障低收入戶收入穩定達標。確保實現有勞動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零就業家庭清零的目標。”魯甸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安置區已經穩步開發500個鄉村公益崗位。
“卯家灣來變了樣,修起多少電子廠,吃苦耐勞把班上,幸福生活跟得上……”每到黃昏時分,卯家灣社區廣場上就會響起《歌唱卯家灣》這首曲目。歌裡描寫的美好生活正在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