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跨越

9月24日,國家統計局雲南調查總隊發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南糧食生產情況。多年來,雲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心手相連,勇於挑戰,銳意進取,雲南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生產實現了從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轉變,人民羣衆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的質的飛躍。

糧食總產量不斷增長

雲南解放後,省委、省政府着手開展大規模農村土地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1957年雲南省糧食產量634.5萬噸,比1949年的374萬噸增長69.7%。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全省糧食總產量不斷創下新紀錄,1984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達到1005萬噸。199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46.5萬噸,之後,雲南糧食總產量每兩年突破一個百萬噸關口,2000年達到1467.8萬噸。2004年糧食總產量突破了1500萬噸。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農業科技措施的大力推行,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分別於2013、2016和2021年突破1700萬噸、1800萬噸和1900萬噸。2023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974萬噸,是1949年374萬噸的5.3倍,年均增長2.3%。

糧食單產水平不斷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南農業政策持續優化、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糧食單產水平逐步提高,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雲南解放前夕,經濟發展極其落後,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雲南農村“靠天吃飯”,邊遠山區仍在“刀耕火種”,糧食不能自給,溫飽問題難以解決。1949年雲南糧食單產僅爲101.94千克/畝。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1950年2月24日雲南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省各地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雲南省情,大抓糧食生產,逐步穩定了農業生產秩序,爲糧食單產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礎。1978年,雲南糧食單產達到了156.61千克/畝。

改革開放後,‌雲南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支持與投入,農業技術不斷革新,農業生產力逐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1991年雲南糧食單產達到201.35千克/畝,2011年達到257.88千克/畝,2020年達到303.28千克/畝。2023年提高至310.14千克/畝,是1949年糧食單產的3倍。

糧食生產區域佈局不斷優化

雲南積極調整糧食生產格局,科學規劃糧食生產區域,加強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推動糧食產業融合發展,區域專業化生產程度不斷提高。目前雲南省共有36個縣納入產糧大縣糧食產量監測。2023年雲南省36個產糧大縣糧食播種面積佔全省的51.6%,糧食產量佔全省的55%,綜合單產325.49千克/畝,比全省平均單產高4.9%。總體上看,產糧大縣糧食生產能力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主產區的穩定作用日益顯現。

種植業結構調整持續深入

雲南省積極貫徹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鞏固提升糧食產銷平衡能力,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佈局,穩定提升水稻、玉米等主糧供應能力,持續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積極發展冬早玉米、冬馬鈴薯、小雜糧等特色糧食作物,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2008年以來,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6000萬畝以上,2023年達到6364.83萬畝,比1978年增長15.4%。從主要糧食品種生產情況看,2023年稻穀、玉米、小麥播種面積4326.48萬畝,薯類播種面積920.03萬畝,分別比1978年增長5.7%和154.4%。

在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同時,油料和一些比較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得到了快速發展。2023年全省油料產量68.45萬噸,是1978年的12.4倍;茶葉產量55.68萬噸,是1978年的31.3倍;水果產量1380.88萬噸,是1978年的118.8倍;糖料產量1586.89萬噸,佔全國糖料產量的13.9%;菸葉產量87.08萬噸,低產低質煙田逐年調減,高端菸葉開發成果顯著;鮮切花產量達到189.73億枝,花卉定價權進一步鞏固,雲茶、雲糖、雲煙、雲果、雲花等特色農產品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

開屏新聞記者 羅宗偉 實習生 陳紅梅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何丹 陳潔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