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移民」北市搶資源 專家建議讓配套更完整:多培育在地選手

運動選手需長期培養,爲獲得更好資源、獎勵金,不少選手會選擇「島內移民」到訓練資源豐富臺北市,雖近年來大小賽事皆屢創佳績,但學者也憂心恐讓北市在地選手無法出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運動選手需長期培養,爲獲得更好資源、獎勵金,不少選手會選擇「島內移民」到訓練資源豐富臺北市,包含桌球好手鄭怡靜、林昀儒,巴黎奧運射擊銅牌李孟遠都是生於外縣市後遷戶籍到臺北市,希望能夠獲得較好的訓練資源及獎金,而北市近年來大小賽事皆屢創佳績。學者建議,市府應讓配套措施更加完整,讓在地選手也有機會出頭,對體育產業培育才有更正面幫助。

體育局表示,爲培育優秀競技選手,從國小至大學皆有基層競技運動選手訓練站,透過實地輔導、出國移地訓練、提高軟硬體設備等協助,在醫療上也有專業團隊提供選手運動醫療復健、運動防護知能傳授及訓練舒緩工作,並與聯醫合作,選手若出現傷兵會提供選手健保給付門診與急診、運動醫學自費門診、其它醫療檢查、醫療處置、住院或手術費用補助等措施。

在獎金部分,市府去年提出「臺北市績優運動選手訓練補助金髮給辦法」修正辦法,加碼各級別發給額度約38%,例如參賽巴黎奧運的本市選手,凡取得前八名佳績者,個人項目類別每人每月可獲得3.5萬選手訓練補助金、團體項目類別每人每月可獲得2萬800元選手訓練補助金。

體育局表示,今年也通過「績優運動選手與教練及學校或體育團體獎勵金髮給辦法」奧運得牌選手除可獲得中央頒發國光獎章獎金外,另可獲得臺北市市其10%額度加碼獎金。

有學者指出,臺北市無論是訓練資源、獎金制度基本上都是全臺縣市中最完善,更是不少體育人才訓練、就學首選,更有人國小、國中就將戶籍遷移,這也讓北市在大小賽事中成績亮眼,卻也讓北市既有選手競爭更激烈,市府應去思考建立更完善的配套制度,讓在地人才也有出頭機會,製造良性競爭,對體育產業培育才能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