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與中部地區:智造求新,雙向奔赴

總書記說

2024年3月,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在湖南長沙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

習近平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增強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習近平指出,要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對接,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融合聯動。

華夏大地,中部六省如一串璀璨的明珠,承載着千年的沉澱與未來的憧憬。湖北的智慧之泉,湖南的創新之火,安徽的科技之翼,江西的綠色之脈,河南的農業之根,山西的煤炭之光——這些省份不僅是地理上的樞紐,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它們承載着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使命,共同織就了中部地區的發展新篇章。

新徵程上,新質生產力成爲時代的呼喚。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立足新發展階段的重大部署,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關鍵舉措,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中部地區正以創新爲筆,以政策爲墨,繪就一幅幅轉型升級的壯麗畫卷。新能源汽車馳騁,智能網聯編織,新興產業勃發,成爲中部地區發展的新引擎、區域競爭力的新標誌。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部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愈發頻繁,兩地爲更加熱烈地“雙向奔赴”按下了快進鍵。

今年3月,湖南長沙—大灣區新質生產力合作促進大會召開,合作規模超百億元,項目覆蓋產業園區合作、科技產業合作以及產業投融資合作等多種類型。長沙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評價,兩地正在充分把握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機遇和溢出效應,攜手推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融合互補、互利共贏。

同在3月,“對接大灣區服務湖北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舉行,40個項目簽約,總投資額達371.76億元,千名港澳博士湖北行……聚資源、引人才、強產業,以“科創引領區域協同”爲主題,湖北與粵港澳共同奏響了激昂奮進的“春天序曲”。緊接着的4月,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日前,作爲2024年江西—粵港澳大灣區經貿活動周的主題活動和重頭戲,江西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推介在深圳舉行,會上共計簽約合作項目74個,簽約金額641.3億元。共商合作、共謀發展,老區連灣區,攜手向未來……

中部浪潮涌動,粵港澳風帆正舉。

近期,我們從粵港澳大灣區出發,走進中部地區腹地的部分城市,探尋中部地區——這位“勇猛的舵手”與大灣區攜手共進,在構建新質生產力的航道上共築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新勢能的“秘訣”。

彈好重點產業“鏈”曲

工業互聯“網”出新活力

智能翻轉機器人抱夾起一臺下車架,舉升、翻轉後放在指定位置,吊裝機器人從另一邊將上車架搬運到下車架上方,實現精準對位,一臺挖掘機的雛形初現。

湖南長沙,在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重科”)的土方機械園智慧工廠內,這是每天稀鬆平常的場景。而在長沙的另一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一重工”)的18號工廠內,一塊塊鋼板經過下料、切割、焊接、組裝等的全程智能化生產,最終成爲型號規格各異的泵車。

談及高端裝備製造,湖南和廣東都是繞不開的省份。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連續十多年位居全國領先地位的廣東,是以“小而美”的中小企業,催生出了高端製造產業的“星河”;而工程機械產業規模已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的湖南,則是憑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這樣的“龐然大物”,在工程機械產業方面連連刷出亮眼成績。

2023年,中部地區交出了一份不凡的成績單:製造業增加值6.8萬億元,規模約佔全國五分之一;生產總值近27萬億元,在全國佔比超過五分之一……一組組數據勾勒出蓬勃向上的發展軌跡。

其中,在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中部六省各具特色。比如,湖北是光電子信息領域的佼佼者,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在全國佔比超過40%,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被譽爲“中國光谷”。中部六省,堪稱一個“谷”到另一個“谷”的故事。湖北武漢光谷、湖南株洲動力谷、山西“晉創谷”……一個個產業創新、勇爭一流的樣本,涌動着中部製造業發展的澎湃動能。

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中,傳統制造業如何出新?企業的創新、政府的決心,是中部地區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製造業當家的鮮明註腳。省主要領導上陣當“鏈長”,“頂格”推進產業發展;瞄準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智改數轉”步入“快車道”,製造業企業提質增效……爲了全面錘鍊好“看家本領”,中部省份實招頻出。

每45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泵車,年產近萬臺;從鋼板到泵車的整個生產週期從改造前的31天縮短到了改造後的12.7天;單臺泵車的製造成本降低了29%,整體人員效率提升了98%。這是三一重工18號工廠智能化改造後的成效數據。

智能製造的全面升級同樣給中聯重科帶來生產力的革新,使其產品的研發週期縮短25%以上,工藝設計效率提升50%以上,並實現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

正如湖南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業務負責人、高級工程師嚴佳龍所說,工業互聯網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中部地區有足夠多的龍頭企業,其聚集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豐富,有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優渥基礎。”據中國信通院工物所中部運營中心主任、教授級高工譚敏介紹,作爲政企互通的橋樑,信通院正在結合湖北重點產業發展情況,爭取聯合龍頭企業新建省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後期爭取培育國家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

近日,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武漢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強化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力爭四年內建成100個製造業人工智能示範場景。

面對轉型升級的共同挑戰,運用新理念、新技術,中部製造業正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奏響新興產業樂章

政策扶持“牽”出新賽道

中國車谷、中國汽車產業重鎮,是傳統汽車時代屬於武漢的榮光。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除了利用智能製造守住優勢產業之外,如何緊抓前沿技術、讓自身在新興賽道上不落人後,也是以武漢爲代表的中部各省市面對的“長期命題”。

在武漢市蔡甸區通順河北岸,坐落着一座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地。隨着蘿蔔快跑等企業的出現,武漢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產業集羣的發展步子愈發加快。2023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7%。截至目前,武漢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里程和開放區域數量均位居中國首位。

跨區通行、跨江通行、機場高速通行等,武漢爲何能率先實現商業應用場景的創新突破?武漢經開區軍山新城雙智部部長吳海平告訴記者,這離不開測試道路的放開和政府敢於先行先試。

而在長沙,湖南湘江新區內,一座智能網聯產業園“湘江智能網聯園”正在不斷“擴容”中。據園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婷介紹,這裡將打造國內一流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羣,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產業增長極。

“智能的車”“智慧的路”“強大的雲”,這是記者在瞭解武漢、長沙等城市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產業發展過程中頻繁聽到的詞彙。武漢是國內第一個發放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試點牌照的城市,長沙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長沙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政策引導,這兩座中部強城,正在智能網聯汽車的風口賽道中爭先進位。

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中部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逐漸形成。除了智能網聯汽車,更多產業也在進擊。在電子設備產業方面,作爲代表性企業之一的光迅科技,2023年在全球市場份額佔比已接近7%,位列全球第四。在光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湖北光谷實驗室研發的膠體量子點短波紅外成像芯片性能優越,成本卻大幅降低。在一系列創新政策的支持下,光谷聚集1.6萬家光電子信息企業,光電子信息產業整體規模超5000億元。

北斗產業的應用和發展一直備受關注。在強大的算力支撐下,湖南正在做強全國首個自主可控計算產業集羣,推動信創從“首創”邁向“首位”;每年實施10個重大科技攻關、10個應用示範項目,推動北斗從“天邊”走向“身邊”。作爲“銀河”“天河”超級計算機的發源地,湖南正在“算力時代”逐浪而行。

隨着半導體、通信設備、電子元件等新興產業在中部地區的逐步紮根,中部六省立足稟賦優勢,重塑產業生態,搶佔新一輪高科技產業制高點。

“中部樣板”涌向灣區市場

灣區經驗賦能“湘鄂創新”

縱觀我國經濟版圖,粵港澳大灣區作爲三大增長極之一,同時兼顧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中部地區則是重要的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而聚焦新質生產力深入調研,羊城晚報記者透過一個個企業與案例,試圖牽出一條粵港澳大灣區與中部地區之間的產業交融與對比線。

三一重工18號工廠的鋼板與泵車生產背後,廣東企業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樹根互聯”)所構建的“透明工廠”起着支撐作用——正因爲結合數字孿生、大數據、AI等技術,18號工廠才實現“由剛變柔”,更好地應對重工行業市場的週期性波動。目前,三一集團已有超過1.8萬臺作業設備實現聯網,光是18號工廠,每天就能產生超過30TB的大數據,相當於一座20萬人口的縣城一天產生的手機網絡流量。

而藉助樹根互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三一集團也向更廣闊的市場輸出自己的數字化經驗。如今,在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三一集團華南總部大廈和樹根互聯全國總部大廈的外立面玻璃幕牆已建設完成,兩座高樓並肩而立,氣勢恢宏。2021年,總部位於廣州的樹根互聯入選廣州“軟件和信創”產業鏈鏈主企業,成爲廣州首家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鏈主企業,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生產企業打造更加靈活、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

乘着區域合作的東風,“長沙樣板”正在涌向大灣區。

“廣東是一個很大的應用市場,我們有一些合作伙伴,會用我們的體系去服務他的客戶。未來我們也準備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分支機構。”奇安星城網絡安全技術(湖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安星城”)總經理王鑫說。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奇安星城作爲長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羣裡的翹楚,爲長沙的城市公共網絡安全築起了一座“安全牆”。憑藉在長沙的運營經驗,奇安星城也在走出中部、走進大灣區。

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繞不開科技創新。2024年,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的建設被列入武漢科創中心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也彰顯着中部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攜手並進的合作姿態。大灣區科技創新武漢中心將依託大灣區中心的數字化能力不斷提升科創屬性、鏈接科創要素、構建科創生態的成熟做法,與武漢市科技資源現狀相結合,以“灣區經驗”賦能“鄂式創新”。

隨着比亞迪、華爲、TCL等龍頭企業紛紛在武漢、合肥等地佈局產業鏈,中部六省與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區域間的產業升級和空間轉移正打開新局面。

一個又一個案例表明,廣東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與中部地區的攜手,是兩大區域之間的“雙向奔赴”,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發展更趨協調,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

探溫差

中部崛起勢頭強勁,

重點城市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中部地區承東啓西、溝通南北,匯聚了全國十分之一的土地,貢獻着全國五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今年以來,中央多個重要會議聚焦中部崛起,中部地區發展迎來新的窗口期。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一考題,中部地區各城市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如何?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羊城晚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武漢、長沙等地的專家學者。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錢雪松:

創新重鎮打造輻射全國的技術交易大市場

作爲創新重鎮,武漢的創新資源爲其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武漢智力資源充足,創新平臺豐富,擁有120多個各類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初步實現了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中心等戰略科技平臺建制化佈局,一批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讓武漢基礎創新的底氣十足。”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錢雪松總結說,當前,武漢聚焦聚力光電子信息、先進製造、大健康、數字經濟,打造了一批萬億級創新型產業集羣,科創成果喜人。

錢雪松強調,科技創新不能只關注結什麼“果”,更要關注播什麼“種”、培什麼“根”。“武漢意識到,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提前佈局高水平原始創新,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近年來突出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積極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

爲此,武漢也探索出科技創新的新模式。錢雪松介紹,武漢支持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漢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提供“訂單式”研發轉化服務,打通“技術研發+中試熟化+技術轉移+投資融資+企業孵化”成果轉化鏈條;同時,激發技術轉移轉化交易活力,加快形成服務武漢都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羣,鏈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的技術交易大市場。

湖南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業務負責人、高級工程師嚴佳龍:

工程機械之都搭建平臺推動鏈式轉型

長沙素有“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傳統裝備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是當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湖南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業務負責人、高級工程師嚴佳龍表示:“長沙的產業結構中,裝備製造企業很發達,它們特別適合做數字化改造。當地龍頭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後,也能通過鏈式的轉型賦能產業上下游的轉型。”

“在長沙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工業互聯網平臺是關鍵支撐。”嚴佳龍指出,平臺不僅承載技術、軟件和系統,還便於企業需求的規模化覆蓋,加速了轉型進程。

政策層面,他介紹,長沙通過智能製造三年行動計劃和工業互聯網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建設並使用平臺;以政策性資金支持和企業場景開放,促進了平臺服務商的成長。近五年,全市累計推動166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7000餘個應用場景;累計培育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兩家,已培育100多個省級平臺。

面對中小企業在轉型中的認知不足、資金缺乏和能力不足等問題,嚴佳龍特別提到,長沙採取了“企業出一點、服務商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模式,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降低轉型成本,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爲企業提供定製化方案,解決轉型中的痛點和需求。

樣本新探

嵐圖數字工廠:

每118秒下線一輛整車

在武漢經開區,東風旗下的嵐圖數字工廠裡,一輛輛新能源汽車在智能流水線上魚貫而進,每118秒就有一輛汽車下線。“這是由一個傳統燃油車工廠改造成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工廠,我們對它進行了數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升級。”嵐圖汽車CEO盧放表示。

“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核心要素,就是對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自主掌控。”盧放介紹,從成立之初,嵐圖就將核心技術全棧自研作爲始終堅持的戰略方向,如自主開發了國內首個ESSA原生智能電動架構,無論是轎車、SUV、MPV還是跨界等車型的開發,這個架構都能使零部件通用化率達到85%,提高了開發效率。2023年年底,嵐圖發佈自研的SOA電子電氣架構——天元架構。

三一重工:

12.7天,鋼板變泵車

經過智能化改造的三一重工18號工廠,每45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泵車,年產近萬臺;從鋼板到泵車的整個生產週期也大幅縮短,從改造前的31天降低到了改造後的12.7天。

“我們是典型的離散型生產模式,被稱爲‘鋼鐵裁縫’,又是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產量從幾百臺到幾千臺不等,最核心的就是柔性化怎麼去突破。”三一重工泵路事業部工藝相關負責人劉祥舉告訴記者,18號工廠已實現混線生產,兩條總裝配線可進行69種產品的混裝柔性生產。

服務於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數字化轉型諮詢專家戚亭則將數字化過程概括爲“三現四表互聯”,最終實現工廠運營處處透明化。目前,三一集團已有超過1.8萬臺作業設備實現聯網,僅18號工廠每天就能產生超過30TB的大數據。

華工科技:

領軍激光產業鏈“黃金十年”

在武漢這片光電產業的重要區域,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的科創資源,圍繞光電行業的痛點和關鍵技術,以自主創新爲主,精耕細作,逐步實現了從校辦企業到領軍企業的華麗轉變,帶動了湖北省內200多家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形成了產業鏈的集羣效應。

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曾表示,華工科技通過領銜關鍵核心部件、裝備的國產化,推動了中國激光產業鏈的“黃金十年”。

據悉,華工科技聯合華中數控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五軸數控系統”,實現了華工科技明星產品——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核心部件的全國產化。

TCL華星武漢基地:

能源管控含“綠”吐“金”

綠色製造究竟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躍升?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CL華星”)安委會辦公室主任魯洋介紹,在武漢基地的能源管控方面,TCL華星累計投入約1.3億元進行廠區廠房的光伏鋪設,屋頂光伏都做到“應鋪盡鋪”,目前三個廠區年光伏發電量大概是3300萬度電;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通過能源的差異分析和優化,年節約用電量達到約5000萬度,經濟效益近3000萬元。

在降低能耗這個“秘笈”之外,“變廢爲寶”是TCL華星武漢基地打出的另一張“牌”。總投資超億元、年設計回收Stripper廢液1.75萬噸的回收再利用系統,建設成本近10億元、回收水量三年即可再造一個東湖的純水回收系統……一套套自循環系統的加持,讓TCL華星武漢基地的固廢回收率達到92%,基本上實現了無廢工廠的目標。

湘江智能:

一段路一片雲串起智慧出行

智能網聯汽車不同於單車智能,也不同於現在以網聯來驅動汽車的網聯化車輛,它是這兩者的有機融合。湖南湘江智芯雲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啓宗解釋:“智能網聯可以通過人、車、路、雲一體化的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幫助汽車做出更加科學、安全的判斷和決策。”

通過頂層設計規劃,湘江智能改造了“智慧的路”,使傳統道路智慧化煥新,形成“車路雲網圖”全場景體系;構建了“強大的雲”,即智能網聯雲控管理平臺,主要搭建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大數據屬地分中心、全市智能汽車測試監管平臺與智慧交通出行服務平臺。

億咖通科技:

老牌車城產業新圖譜的首張拼圖

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最核心的兩大賽道,億咖通科技在這兩大領域均有佈局。憑藉對智能汽車的深入理解,億咖通科技堅持投入研發創新,掌握核心技術,能夠靈活地賦能主機廠的不同需求。

在武漢經開區,億咖通科技的發展也推動了產業集聚。圍繞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車界風雲人物李書福已在武漢佈局四家獨角獸企業。從億咖通科技的第一塊拼圖開始,路特斯汽車智能製造基地、路特斯科技全球總部、芯擎科技車規級芯片等項目都齊聚於此,構建起全新的產業圖譜。

湖北光谷實驗室:

護航科研成果“上貨架”

一枚硬幣大小的膠體量子點短波紅外成像芯片,裝到檢測器或工業相機上,如同爲機器裝上“火眼金睛”,可以穿透介質,看到人們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這枚打破國外關鍵技術壟斷、具有顛覆性意義的芯片,也被稱爲“視覺芯片”,是湖北光谷實驗室取得的碩果之一。其背後,是一個矢志爲激光領域科研成果“上貨架”護航的“科學家+工程師”團隊。

武漢力爭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谷”,在這一進程中,一頭連着原始創新、一頭連着應用場景的實驗室體系無疑是重要支撐。“我們希望能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源頭創新技術,通過這個平臺實現樣機、器件及首臺套的打造;希望能夠從一篇論文到一項專利,再到一個器件及樣機系統,最後走向一家科創企業,助力‘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談及未來,光谷實驗室辦公室副主任施維軒如是說。

信通院:

在工業互聯網發“電子身份證”

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是支撐工業互聯網互聯互通的關鍵,也是完成“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任務的重要一環。

工業互聯網下,當每一個物品被打上專屬的“官方身份證”,在後續的生產及銷售過程中,即可通過標識獲取信息,從而進行全流程追溯。這一舉措帶來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企業之間溝通更爲便利了、產業鏈協同效能更高。

據中國信通院工物所中部運營中心主任、教授級高工譚敏透露,目前,武漢頂級節點已接入二級節點40個,接入企業數量超2.2萬家。“當前標識註冊量超過了200億,累計標識解析量超160億次。”

總策劃|杜傳貴 林海利

總統籌|孫愛羣 吳江

執行統籌|孫晶 劉佳寧

文|記者 杭瑩 黃婷 孫晶 許張超 孫綺曼

圖|記者 李志文(除署名外)

鳴謝:極目新聞 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