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爲何保護臺灣的山林?那是我們的超市

文、圖/餘馥君 摘自:上下游News&Market之前曾有原住民朋友開玩笑說:爲什麼要保護臺灣山林?因爲那是我們的超市阿!你們平地人需要食物的時候去超市,我們則是上山打獵啦!

那天,終於有機會與原住民朋友一起逛逛「超市」……

山林裡的超市,萬物共生需要智慧源自於夏夜森林冷氣比什麼都還舒服,剛升起的月亮閃爍強光,就像外星人要登陸一樣。晚上11點出發,獵人們踩着輕快的步伐,頂着LCD強力頭燈,晃動着光束追蹤夜裡閃亮的眼睛,我們則步履蹣跚,燈光只能低頭照路,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跌倒。

雖然隊伍有部落裡最會打獵的年輕人,但是今晚超市並沒有順利開門……,就算是平常最容易找到獵物的地點,今天都靜悄悄、黑漆漆;我們發現了兩隻飛鼠,一隻因爲受到驚嚇跑掉,另一隻則是距離太遠,瞄了半個多小時,忽東又忽西,開了幾槍,兩隻眼睛還是閃閃瞪着我們,都沒打到。獵人不禁抱怨:從來沒有這麼悶耶~

隊長再次「Ren」一下,將酒灑地祈求祖靈

「這裡這裡!」隊長忽然小聲輕忽,咻——衝上林道,年輕人趕緊快步向前瞄準……嘣!——我們兩個平地人都還搞不清楚狀況,隊長已經鑽進叢林裡找尋中槍的飛鼠,理論上牠應會垂直掉落地面,但是,不靠獵犬要在茂密漆黑的樹林中找尋談何容易?即使是隊長這樣老經驗的獵人,也是半個小時後,才拎着一隻大赤鼯鼠走出來……

他馬上用山刀重擊飛鼠的頭部,這舉動引起我們的疑惑:「趕快把他打昏阿!不然很痛耶,我們只是要吃牠的肉,不是要折磨牠!」

隊長率真脫口而出的,是平地人怎麼也學不會,與萬物共生、只取所需的慈悲智慧。▲久久才能吃一次得來不易的野味肉類原本就不該唾手可得感謝祖靈今晚賜給我們獵物,即便只是一隻飛鼠也夠了,大家準備打道回府,超市關門了。花了四個小時,我們僅僅得到了不到一斤重的肉類,讓我不禁懷疑:倒底是原住民的超市太無效率,還是平地人的超市太過方便?

打獵中最花時間的是什麼?瞄準、打中獵物固然困難,但真正最花時間的,是找尋獵物,還有打中之後,不靠獵犬單靠人眼視力,在漆黑森林找到獵物。假設我們很功利的計算打獵的勞力成本,今晚兩位獵人總共花了8個工時打到一隻飛鼠(約三斤),工時成本約值800~1000元,與賣給山產店的價格相當,不過這還沒加上數十年的打獵技術養成……

當然,平地超市並沒有賣飛鼠肉,但我們姑且拿臺灣消費量最大的豬肉相比較,目前市場上的生鮮豬肉大約在100~200元/斤,是飛鼠肉(260~330元/斤)的一半不到!

那麼,到底是森林提供的肉類太貴?還是超市的肉品太便宜?山林野味固然珍貴,但現代化畜牧之下大量平價的肉品供應,同時也產生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非人道飼養等棘手問題。有沒有可能:肉類原本就不該是唾手可得的食物?▲放養黑毛豬。也許「超市肉品」與「山林野味」的直接比較反差過大,那麼讓我們再增加一個比較樣本,現在許多山中居民養起山豬,將野生或是改良過的山豬圏養餵食至少1~2年以上,計算其飼料與人工成本,一斤山豬肉至少也要200~300元,仍然2倍價高市售豬肉!

爲什麼我們可以買到這麼廉價的肉品?工業化畜牧在追求經濟效益下,將動物視爲工廠製造的商品,縮短動物生長時間、縮小養殖空間,使用合成藥劑,餵食基因改良作物,追求高「換肉率」(餵食每公斤飼料可以換得的肉品重量),全是爲了供應大量廉價蛋白質;工業化畜牧在一百年內豐富了人類膳食,使我們脫離營養不良與貧困;今天台灣人幾乎餐餐離不開肉類,但也因此籠罩在肉食陰影與風險中,肉品中可能含有瘦肉精抗生素重金屬殘留、基改玉米與黃豆,或是禽流感、H5N1病毒。

口吃下便宜肉品的下場,是攝取過量蛋白質造成肥胖,或累積化學毒素形成病竈

許多人因此改吃素食,將肉食打入十八層地域,認爲吃肉不但殘忍,且是全球暖化主因。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回想早期部落或傳統農家飲食,他們多半偶爾攝取少量肉類,儘量是自己飼養或野生的動物,不但自然健康,對環境幾乎無衝擊,還可以將盛產農作物、廚餘回收再利用,成爲較營養的動物性蛋白質。

這樣看來,肉品對健康及環境的威脅,是源自於現代化畜牧的生產方式,還有消費者因廉價而提高的肉類攝取量,而非動物性食物本身。原住民狩獵所得不易的野味,或傳統農家自養禽畜,久久才吃一次肉的傳統文化,其實正提醒着我們:吃肉本不應是件容易的事!▲吃好肉,吃少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