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天天叼「圓仔」入懷 愈抱愈順手
已經40天大的大貓熊寶寶「圓仔」,眼睛還沒有睜開,但非常活潑好動,和媽媽「圓圓」同房時,會在地上原地打轉爬呀爬,或在媽媽懷中鑽呀鑽;有時「圓圓」會輕輕含住「圓仔」的頭,緩緩將牠叼起,並以一隻手輔助,將「圓仔」擁入懷中。
臺北市立動物園介紹,野地裡的大貓熊幼仔還小的時候,也必須要靠媽媽的擁抱來保持溫暖。大貓熊的原生棲息地環境是約海拔1100至3200公尺的高山森林,這些地方的年均溫僅有8.5至9.0℃左右;爲了適應如此寒冷的環境,演化出了厚重的毛皮與脂肪層來保溫;甫出生的幼仔體重僅有120到200公克,要到3個月左右四肢的發育才健全,勉強能支撐身體,漸漸開始學習攀爬、站立,直到約4個月左右才能夠完全獨立站立、正常走動、奔跑;因此在「圓仔」能夠完全獨立的四處趴趴走前,「移動」時必須要依賴媽媽「圓圓」的幫助。
在溫帶地區生長的大貓熊幼仔,小時候如此依賴媽媽,其他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動物寶寶呢?園方指出,生活在澳洲特有的有袋類動物無尾熊,剛出生時只有約0.5公克左右,出生後會自行從泄殖孔爬到媽媽的育兒袋,直到約180至210日齡,纔會嘗試離開育兒袋探索外面的世界。
▲無尾熊。(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剛離開育兒袋的無尾熊寶寶,通常會窩在媽媽胸膛裡緊緊抓着,一邊向外面探頭探腦,待更大之後也習慣環境時,就會開始四處趴趴走;臺北市立動物園去年出生的無尾熊寶寶「妮可」,偶爾會在離開媽媽「Tiwi」趴趴走時,黏到同房的阿姨「Coral」身上,形成一隻無尾熊身上同時巴着兩隻寶寶的可愛畫面。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白手長臂猿「黛比」,日前生下了可愛的寶寶「比德潘」,牠們原棲息於亞洲熱帶雨林地區,居住的環境有許多的樹林,當幼仔還未成熟可獨立行動時,會緊緊抓住媽媽,以免一不小心在林間擺盪或攀爬的時候發生危險。
▲穿山甲。(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穿山甲分佈在亞洲及非洲地區,在臺灣生活於中低海拔的山區,善於挖掘洞穴棲息或覓食;剛出生的幼仔很小,要到約5到6個月大時纔會離開媽媽獨立。穿山甲的吻部狹小,無法以「叼」的方式移動幼仔,而在幼仔具有獨立活動能力前,幼仔會攀附在媽媽的尾巴上,而媽媽會有耐心的確定幼仔抓穩後,纔開始移動。
▲長頸鹿。(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草食獸動物如梅花鹿、羚羊或長頸鹿等,不像前述的大貓熊、無尾熊或白手長臂猿,小的時候可以依偎在媽媽的懷裡。牠們在出生後最慢1到2小時內,便具有站立及獨立行走的能力,因其所居住的原棲息地環境,環伺着許多的潛在危險,爲免生命受到威脅必須要立刻可以起來逃避天敵。
▼【影片】動物寶寶:給我一個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