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安慶往事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先生,讓中國人端牢了飯碗,不再飽受餓肚子之苦。袁隆平先生去世後,億萬國人痛悼巨星隕落,哀思寫滿了中國人的微信朋友圈。我們在無盡緬懷先生的同時,也想起了他和安慶的一些往事。

復旦大學出版社副總經理王聯合是桐城人,幼年生活在金神鎮,對飢餓感仍記憶猶新,但袁隆平先生改變了這樣的狀況。他說:“分田到戶後,家裡嘗試種了三分雜交水稻,除抗倒伏外,一樣下地施肥,那塊地多收了三五斗。碗裡的稀飯從那天開始漸漸稠密起來。”

據桐城市原範崗鎮黨委書記馬洪耕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應安慶市科委邀請,袁隆平曾到桐城青草、老梅等鄉鎮考察,指導雜交稻種植工作。馬洪耕等有幸聆聽教誨,爲袁隆平先生的大師風範所折服,至今深深感懷老人家爲農村、農業、農民的鞠躬盡瘁。

2000年7月5日至7日,袁隆平先生來安慶主持召開全國兩系優質雜交早稻示範現場會,並在會上作報告。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和安徽 5省有關政府、科委、農科院、農業局的專家和領導及種子公司負責人近 200人蔘加了這次會議。

會議期間,袁老帶領多位農業專家學者,親臨懷寧皖河鄉同福1500畝早雜示範園區、三橋鎮金閘1000畝早雜示範片實地參觀考察,對安慶市栽培兩系早雜的種植水平之高、面積之大給予充分肯定。當時,安慶市有112個鄉鎮示範種植“兩系早雜香兩優68”,其中7公頃以上示範片6個。

媒體記者胡建生回憶,當時袁老已逾七旬,皮膚黝黑,身穿粗衣,儼然一位樸實的農民,但走起路來,神采奕奕,走在田埂上如履平地,一雙粗黑的雙手,託着金燦燦地稻穗,猶如撫摸出生的嬰兒一般親切。

袁老對時任安慶市長趙樹叢說:“民以食爲天,我們搞科研的,就是要依靠科技,來大幅度地提高糧食產量,這樣民不愁,國則強。”

趙樹叢市長說:“安慶糧食種植面積有570萬畝,總產量190餘萬噸,其中優質品率達80%以上。”袁老聽後很高興地說:“安慶地處長江中下游,氣候溫和,雨水充沛,要多種植雜交稻,來提高糧食產量。”

2006年,安慶市試驗示範“二代超級稻”最新農業科技新成果成功後,袁隆平先生給予充分肯定。他親自安排5.1萬公斤“二代超級稻”、1千公斤“三代超級稻”良種和1.2萬元科技經費,支持安慶市開展超級稻試驗示範和大面積推廣工作。

安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至今還使用袁隆平先生的題字。在安慶江灘公園,袁隆平先生照片高懸,彰顯着安慶人民對他科學家精神的推崇,及對他於安慶貢獻的銘記。

七十多歲的桐城鄉民葉禮全動情地說:“毛主席讓中國人民站起來,鄧小平讓中國人民富起來,袁隆平讓我們飽起來。餓了半輩子肚子的我,應該記得感恩。我爲先生禁食一餐,以示懷念。”

在此,經作者同意,分享文史學者、詩人陶渡庵(桐城籍)的作品,以表達我們對袁老的深切緬懷之情。

驚聞袁隆平院士駕鶴道山

文/陶渡庵

忽爾一聲驚霹靂,舉國人民鹹悲慼。

千古農神道山歸,滿屏追思何歷歷。

憶從前,荒饉年,轆轆飢腸誰汝憐。

粒米熬成清水粥,照人黃瘦如廁急。

幾回忍飢凍鍋蓋,東突西奔爭野菜。

風獵獵,醒小崗,全會春雷燕泥香。

嘉禾知是公培植,稻下乘涼寧暇息。

拼卻田頭九十春,惟願斯民俱飽食。

后稷功高更誰論,一飯難忘袁老恩。

國士心,昭日月,萬古輝光長不沒。

送公歸去雲蒼蒼,普天長頌無休歇。

記住這米香,記住這深恩

文/陶渡庵

飢餓兩個字,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可能最爲刻骨銘心。

記得小時候,母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又凍鍋蓋了!”她看着我們,無可奈何地嘆息着,眼裡時有淚花。所謂“凍鍋蓋”,就是沒米下鍋的意思。那個寒風刺骨的正月,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帶着我們兄弟姐妹,艱難度日。家鄉處於半圩區、半丘陵地帶,非澇即旱,基本靠天收。青黃不接的時節,一日三餐只能喝稀粥。遇上災荒年,稀粥也很難喝上,能有幾粒米熬出清水一般的“粥”就很不錯了。端起這樣的“粥”碗,就如同照鏡子一樣,能照出餓得幾乎變形的五官。上午第一堂課,就忍不住要跑幾趟廁所,肚子很快就嘰裡咕嚕地叫喚不停,哪裡還有心思聽課?

不久,改革開放的東風吹來,冰封的河流解凍。我們第一次聽說了神奇的“雜交稻”,也第一次聽說了袁隆平的名字。村人高興地爭相傳報:畝產上來了!我第一次發現,我家交了公糧後,家裡的小糧倉仍然堆滿了稻穀。從此,我家再也沒有“凍鍋蓋”。

此後,袁隆平的名字一直與我們相伴,在課本里,在報紙上,在電視中。乃至今天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他的名字始終是人們追捧的“熱詞”。

讓十四億中國人不再捱餓,能吃飽飯,這是何等偉大的功業啊。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甚至走出國門,走上了東南亞、非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飯桌,一度被西方媒體稱爲“東方魔稻”。而“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他就是千古農神,他就是當代后稷啊!

他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今天,這位傾盡一生爲“稻粱”謀、爲民生計的國之仁士,已悄然駕鶴歸往道山。人們會永遠記住他,記住這瀰漫的米香,記住這難報的深恩。

應天長·挽袁隆平院士

文/陶渡庵

一生胸次何超卓。要與田疇相踐約。弄泥丸,窮碧落。愛極稻花香綽約。

乘涼夢,禾下樂。九十春風如昨。但使衆生忘卻,從前飢歲惡。

問天勝舉誰成就。飽暖笙歌衣錦繡。百年來,今時候。壯字豐碑銘衆口。

米猶香,人去後。偉業功勳誰右?淚罷卻看隴畝,公笑還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