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把購物節弄成算術節

原標題:別把購物節弄成算術節

“雙11”應當是一場各方共贏的消費浪潮,而不是讓人疲憊的數學考試。平臺需要呵護好消費熱情,轉化爲實實在在的訂單,不要讓消費者在複雜的規則中累覺不愛。

11月還沒到,“雙11”的第一輪促銷已經結束了。今年大促從10月中旬開始預售,比2023年又提前了10天左右。各大平臺的優惠力度看起來不小,實際效果如何呢?第一輪大促之後,“拉夫勞倫賣爆單”意外登上了熱搜,倒不是這個品牌有多麼受歡迎,主要是因爲其單品價格高,還支持極速退款,很多原本只需要買1000來塊錢的消費者就選擇了用它湊單,享受完滿7000元減560元的優惠後馬上退款。

爲買1000元湊單7000元,堪比爲了一碟醋,包了一盤餃子。對此有人認爲,平臺就是想大方地提供付款後可極速退款、湊單退款不影響買家等政策,以拉高銷售數據。在更高的滿減門檻和更長的促銷週期下,今年“雙11”的數據應該不差。然而,這種繁瑣的規則背後,消費者有點累覺不愛了。

除了消費券門檻過高,沒幾個人能弄懂的促銷規則最惹消費者吐槽。爲了湊出完美的滿300元減50元,大家不得不拿出當年數學考試的勁頭,把購物車精準地湊到300元的整數倍。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想獲得更多優惠,不光考驗消費者的計算能力,還考驗偵察能力和行動力。去哪裡打卡分紅包、加入會員領紅包、掐時間搶美妝券、跟商家客服對口令紅包等,連主播李佳琦都在直播間說買個東西還要等券“很煩”“累”。

此外,今年還出現了付定金預售買比直接買還貴、疑似先退款又自動扣款的奇怪事件,以及老生常談的先漲價後降價……從種種反饋來看,提升今年“雙11”的口碑還要多多努力。

作爲電商年終大考,“雙11”不僅是一場消費盛宴,更是對電商平臺治理、物流體系及商家數字化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曾經的“雙11”,快遞爆倉是常態;而今,得益於我國物流體系的顯著改善,即便在大促期間,消費者的快遞體驗與平常也沒什麼區別。

在“雙11”不斷進化的同時,消費者對簡單促銷的呼籲卻從未減弱,經常有網友回憶早年直接5折的好日子。面對消費者呼聲,我們不得不思考,複雜的促銷規則是否還能夠持續激發消費熱情?

從營銷角度看,滿減規則和發券發紅包確實是有效策略,它能夠鼓勵消費者增加購買量和使用時長,從而提升活躍度和整體銷售額。平臺也需要在吸引消費者和促進銷售的時候,通過控制發券數量,確保利潤不受過大影響。

但是消費者的耐心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促銷策略過於複雜和難以捉摸,可能會適得其反,削弱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信任度,讓他們選擇放棄或者轉向其他更簡單的購物方式。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仍然有大量消費者願意爲“雙11”做數學題、湊滿減券,說明他們有較強的消費意願。在此,平臺需要呵護好這份消費熱情,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消費,不要讓其在複雜的規則中累覺不愛。

在這個電商行業乃至全國零售業最重要的消費節點,“雙11”吸引了天貓、京東、拼多多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平臺參與。希望接下來的“雙11”在保持其活力的同時,更加註重精準匹配消費者需求,持續優化購物體驗,既保持促銷的吸引力,又兼顧消費者體驗與權益。“雙11”的理想狀態,應當是一場各方共贏的消費浪潮,而不是一場讓人疲憊的數學考試。(餘穎)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