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聲處聽驚雷

(圖/本報系資料照)

選舉季節來了,政治人物、媒體與公關公司進行各種民調,想從數字中找到民衆關心的議題與意向。這讓我想起當年在美國留學時的兩位朋友,她們可算做現今利用大數據操弄選舉的祖母級人物,雖然她們不會承認。

那時候古海洋學剛興起,能應用的手段不多,我們這羣博士班學生醉心於分析微體化石丰度數據而重建古代的海水溫度,用的一套多元統計技術稱作「Q型因子分析」,由幾十個已知可見的變數萃取出少數幾個潛在變因(latent variables)。

畢業前夕,前途茫茫,我們不知到哪裡找工作。有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準博士女生竟然被美國中央情報局聘去當分析員,另一位歐洲來的漂亮寶貝在瑞士保險公司找到高收入職位,讓我們這些還在學校奮鬥的同學既興奮也納悶,爲什麼啊?人漂亮就能找到工作?

三杯小酒下肚,這兩位準博士說了原因:「我們竟然能從一堆化石數據導引出古溫度變化和生物社羣演化趨勢,當然也能從他們收集的社會資訊偵測出潛藏的主控因素,推導出未來發展趨勢。」舉例:美國社會學家用因子分析發現,都市的文創實力與其同性戀人口及沙龍型酒吧數量有關,背後的潛藏因素是一個都市的開放程度與自由交換新點子的熱絡度。

近年靠着分析社羣媒體如臉書、推特等資訊而能標定受衆、操作選舉,幫川普當選總統,讓英國脫歐的「劍橋分析公司」用的也是類似的方法,只是在「大數據」的應用上更成熟精緻。

該公司的美國發展業務總監布特妮‧凱瑟寫的《操弄》一書中,揭露他們用了一套稱做「OCEAN計分法」來分類人們的人格特質,用的是行爲參數(臉書按贊,或批評),能將人們區分爲開放型(Open)、自覺型(Conscientious)、外向型(Extroverted)、從衆型(Agreeable)與神經質型(Neurotic),再對不同個性的選民向他們發送相異的資訊而操弄。例如「神經質」型的決定受到驚懼驅動的可能性最大,就要送一些警告型訊息;「從衆型」則把別人的選擇與需求放在自己的之上。

當下國內各政黨或僱用選舉公關公司進行民調,或要求所屬智庫做社會調查,而做出反應。以最近的一些議題操作而言,看來還屬於「刻舟求劍」型的應對,甚而是被原來的政黨文化主導下的膝蓋式反射,完全抓不住衆多議題表象之下的伏流趨勢。

例如,對於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的「外祖父、外祖母」稱謂改變的訕笑,是看不到年輕一代性別自主意識的擡頭;又如,對於「加熱煙」的反對,仍未脫「抽菸就是不好」的道德權威心態;又例如,年輕人對於核能發電的接受度漸增,也反映出青年對於臺灣能源安全脆弱度的擔憂而願意「冒險」。

「於無聲處聽驚雷」,在繁花亂葉下找出潛伏的大經大脈,是新一代政治人物需要培育的能力。(作者爲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