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高出第一季5倍」 《麻醉2》導演卻說很難拍

圖文/鏡週刊

麻醉風暴2》堪稱今年觀衆期待值最高的臺劇,除了2年前《麻醉風暴》(簡稱麻醉1)靠題材揭露醫療體制問題,引發社會共鳴,並獲四座金鐘獎肯定,這次製作費、人員編制都大幅提升。導演除了《麻醉1》的蕭力修,又加入洪伯豪林志儒議題也從醫療體系延伸到媒體、公部門,且遠赴約旦取材。戲還未在公視首播民視、八大及KKTV、愛奇藝、LineTV、騰訊視頻境內外多家OTT將接力播出,創下公視版權銷售紀錄。

共13集的《麻醉2》故事緊湊,每集皆安排1場開刀戲,每2集穿插大場面意外事件,其中爆炸場面就多達5場。飾演記者的孟耿如雖不用苦背醫療術語,卻要負責動作戲,讓她忍不住自嘲:「我的角色柯南,走到哪,哪裡就出事。」問她之後還想挑戰哪種角色?孟耿如睜着大眼想了想:「我還滿喜歡血腥的東西,應該找我開刀纔對!」

《麻醉2》爲臺灣職人劇開闢新的合作模式,打破以往電視臺僅提供固定制作費,卻擁有版權,再自行賣片獲利的方式,改由播出平臺之一的「公視」、製作方瀚草」合制、共擁版權,再結合8家公司投資,將製作費拉高到單集500萬元、13集共6,500萬元的規模,之後再以投資的百分比分潤

導演蕭力修此次也擔任創作監製,他直言考量到海外市場的需求,所以拉長集數內容演員角色也就因此更豐富。除延用許瑋寧黃健瑋吳慷仁,第2季加入孟耿如、李國毅,深入探討不同職業跟位置的立場,觀衆也可用各種角度看故事。

雖然《麻醉2》的經費比第一季1,140萬元高出5倍之多,拍攝過程卻加倍艱難:僅是故事開發加前置期就10個月,開拍到殺青約4個月,後製特效又花了半年,光是集中在5個月內,完成包含醫療、推理元素的13集劇本,已筋疲力竭。蕭力修透露:「後來把顧問導演組、演員集合起來,一起討論編寫劇本,再從大量資訊中,挑出符合劇情需求的內容。作法畸形,但至少能完成任務。」

洪伯豪說:「因爲時間壓縮,就得用雙倍人力工作,資源看似增加,其實被稀釋。如果有更長的前置時間、固定的醫療顧問,拍攝難度高的醫療手術戲時,就能事前模擬,不用浪費時間在現場危機處理。」

劇組雖然有合作的醫療顧問,但實際拍攝時,常出現早上設定好場景、設備及走完流程,下午準備開拍時換了醫師顧問,突然有不同見解,戲組又得重新安排。且手術戲經常得一氣呵成,工作時間少說一整天,不僅耗時費力,對於要記住大量醫療術語的演員,壓力更大。

影視作品面臨全球化的挑戰,2位導演都強調,影片若要再精緻化,就必須花更多時間準備,「《麻醉》這種有大量專業技術的戲劇,前置期至少要1年,劇本沒等完整產出就開拍,拍攝期就會不精準,如果都用一般偶像劇3個月拍20集的概念規畫,永遠拍不出好看的職人劇。」

《麻醉2》編劇羣共7人,並非初期就有的編制,而是慢慢建立起來,顯見臺灣好的編劇人才欠缺。另一方面,基礎拍攝工作人員也嚴重斷層,臺灣影視產製,長期沒有完整制度,爲節省成本壓縮工作人員權益,影響人才培養。

從副導轉任導演的洪伯豪感觸就很深:「找到一個聰明又仔細的場記,但只給2、3萬元的月薪,每天工時還超過16小時,就算他願意,家人也不見得支持。」

也許是拍攝探討公民正義的題材,導演也同樣意識到《麻醉2》工作人員的權益,「開發端規劃拍片進度,應該考慮工時,一天排12小時的量」,建立良善的工作環境留住人才,讓產業續留臺灣。

更多鏡週刊報導【打造小國策略】經營《麻醉》IP 推升戲劇產製工業化【打造小國策略】臺劇長期缺專才 《麻醉2》帶頭累積實力【打造小國策略】負債2000萬的領悟 市場思維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