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比直接買還要貴!“雙十一”引消費者吐糟
預售比直接買價格貴;購買取暖器,三天內售價直降百元;到了退差價環節,標準不一,只能不了了之……今年的“雙十一”正在進行,多位合肥市民與記者分享了購物遭遇。10月29日,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網民分享“避雷”攻略,也有網民自發建起分享羣,互相交流促銷信息和滿減策略。
預售比直接買貴
“我記得最早的‘雙十一’是拼手速,慢了就被搶光了。”合肥王女士介紹,之後平臺推出了預售,先付定金再結尾款,“價格便宜,保證有貨還有贈品,到貨的速度還快。”
今年“雙十一”,王女士看好了一款貓砂,支付40元定金。10月21日,王女士支付尾款,兩袋貓砂實付301元。10月22日,同事直接購買此款貓砂,兩袋到手僅264元。“那我付定金的意義是什麼?”
“我直接退了重拍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折騰來折騰去,“優惠怎麼計算的,一臉懵。”
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上,也有網民反映類似遭遇,有網民直言“我也是那個大冤種,付完尾款發現降價了,客服讓我退款重新拍,氣死我了。”
售價三天內降百元
“3天內便宜了100多元。”合肥吳女士告訴記者,10月22日,其在一平臺購買一臺小型暖風機,實付322.15元,“當時在各平臺比價,這個平臺自營,且價格最優惠。”
10月25日,吳女士無意中發現,同平臺同商家的該款暖風機降價爲222元,與其購買當日差價100多元。對降價的原因,客服解釋爲“補貼的價格有變動。”
吳女士慶幸地是,該商品支持價格保護,“最後退了100多元。”她表示,對暖風機這類電器,下單前慎重篩選品牌和型號,多方比價,“雖然錢退了,但價格頻繁變動,差價這麼大,如果我沒有看到,也就吃悶虧了。”
退差價標準不一
“退差價的標準不一,有一單就沒退成。”合肥李女士向記者吐槽,“雙十一”前,其購買一雙女士運動鞋,實付292元,商家表示保價“雙十一”。10月21日,該平臺“雙十一”活動開始,同款鞋湊單後顯示實付款需278元。
“差價不大,但能省一點是一點。”李女士向客服提出退差,客服要求重新下單後不付款,覈實後退差。“我看到差價是晚上,第二天提的退差價。”李女士表示,滿減券已經使用,再下單已沒有優惠價格,退差價也就不了了之。
李女士告訴記者,此次“雙十一”購物,其屯了常用的日用品,價格相對實惠。“但此前買的還沒用完,在保價期內。”她吐槽,就其體驗,每個商家退差價的標準不一,有的要求提供原訂單截圖,申請退差價時的價格截圖,有的則要求確認收貨好評後才退差價。
中消協:價保規則勿異化爲新“數學難題”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稱中消協)發佈的《2023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電商平臺預售模式存在五大問題之一,即爲“最低價”宣傳不屬實,商家宣傳預售商品的價格爲活動期間最低價,但消費者付完尾款卻發現商品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
中消協《2024年“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也指出,消費者吐槽的主要集中點,包括售後維權、價格爭議。該《報告》同時提到,本次“618”大促活動持續時間較長,不同輪次,不同平臺、主播、店播折扣不同,導致商品出現價差,一些消費者對優惠力度浮動太大不滿,也有消費者對保價規則提出異議。
中消協指出,面對“618”等大促活動,越來越多人更傾向理性消費,注重品牌、質量等帶來的良好綜合體驗。建議監管部門持續對平臺、商家、主播等進行規範,呼籲平臺和商家對保價規則盡到提醒和告知義務,力求內容明瞭、不玩套路,爲消費者提供實打實的價格保障。監管部門也需積極發揮作用,比如對不同平臺和商家的價保規則進行協調,以免價保規則異化爲新的“數學難題”。
針對類似的消費遭遇,10月29日,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有網民分享“避雷”攻略,也有網民建起分享羣,互相交流促銷信息和滿減策略。
“沒辦法,作爲消費者,貨和價都要比三家,現在還要時刻關注即時價格。”李女士表示,既然一人力量有限,集體的智慧總能薅到一點商家的羊毛。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