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生裡到底有沒有蟲?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河鮮、魚生是兩廣(廣東、廣西)餐桌上的美味,人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又會有所擔心:魚生裡到底有沒有蟲呢?
根據第二次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結果的推算,全國肝吸蟲病感染人數爲1249萬人,在一些肝吸蟲病流行高發地區,居民感染率甚至可以高達60%。肝吸蟲感染後一般沒有什麼症狀,治療與預防也不難,但危害在於慢性感染,因爲多數感染者自己並不知情。除了損害肝臟和膽囊外,還會導致全身出現多種複雜的併發症,長時間感染甚至會繼發膽結石、膽管癌、肝硬化和肝癌。
肝吸蟲從何而來---未熟透的淡水魚、蝦
自然環境中的淡水魚蝦肌肉內不可避免地會攜帶一些寄生蟲的幼蟲,肝吸蟲就是其中之一。廣東人愛吃魚生,因而是全國感染肝吸蟲最高的省份。兩廣地區傳統上有多種吃生魚的飲食習慣:魚生,就是將新鮮打撈上來的淡水魚、蝦切片蘸調料生吃;也有將生魚切成薄片,加入滾燙的粥或米線中的吃法。雖然味道鮮美,但這些吃法,不能保證魚肉徹底熟透。總而言之就是吃了未熟透的魚或蝦。吃了被感染的生魚,肝吸蟲幼蟲在體內被激活,一般在十二指腸內破囊而出,幾小時內即可到達肝內膽管。
肝吸蟲病,人們瞭解甚少
肝吸蟲病是由華支睾吸蟲寄生於人肝膽管內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與吃魚生有着密切的關係。華支睾吸蟲,簡稱肝吸蟲,輕度感染者可無症狀,是多數人感染後的表現。個別感染肝吸蟲嚴重者有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疲倦乏力、肝區隱痛、肝腫大等臨牀表現。慢性感染肝吸蟲可出現肝內膽管結石、感染,膽管狹窄、甚至膽管癌,是其主要危害。
治療並不難,關鍵是要重視
肝吸蟲病治療起來並不困難,抗寄生蟲藥吡喹酮、阿苯達唑均可以有效殺死體內的肝吸蟲。因而其危害主要在於不知情的慢性感染:很多人不知道吃生魚後會感染肝吸蟲,且肝吸蟲感染大多數人幾乎沒有症狀,甚至十幾年都不知道被感染,不少患者因不明原因發展成爲肝硬化、肝癌反過來追究原因原來是長期肝吸蟲感染所致。
肝吸蟲不會全身跑,會在肝膽管內“結婚生子”,產卵並分泌有毒物質,引發一系列併發症,膽管炎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多種併發症,其中膽管結石和膽管癌是危害最大的兩種:死亡的蟲體碎片、蟲卵、膽管上皮脫落細胞會形成肝內膽管結石,併發膽道感染,膽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華支睾吸蟲卵;成蟲會破壞膽管上皮,出現局部膽管的炎症、擴張及上皮增生,這與膽管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了肝吸蟲
首先回憶自己有沒有吃魚生活不熟魚片的經歷或習慣,若有則需要高度懷疑,做糞便檢查寄生蟲卵可以診斷。但在輕症感染者中,糞中蟲卵很少,較難檢出,可以通過通常多檢幾個塗片、沉澱集卵法等方法提高檢出率。
注意:芥末、白酒並不能殺蟲
有人覺得吃魚生時的蘸料,比如高度白酒,大蒜,芥末和醋等是可以殺死魚生裡面的寄生蟲,其實是心裡安慰。作爲寄生蟲的一種,肝吸蟲在幼蟲階段具有囊壁,能耐受胃酸,更不用說酒、酸醋、辣椒等一般調料了,囊壁的存在使各種物質均難以進入蟲體。其實在電視節目上已經有很多現場實驗證明,經過這些蘸料處理的實驗組和未經處理的對照組,幼蟲均是存活的。囊蚴在醋(含醋酸濃度3.36%)中可活2個小時,在醬油中(含NaCI 19.3%)可活5小時。
儘管有這層囊壁,但其還是耐受不了高溫,只要熟透非死即殘。有人做過實驗,在厚度約1mm的魚肉片內的囊蚴,在90℃的熱水中,1秒鐘即能死亡,而70℃需要6-15秒內才能全部死亡。在兩廣飲食習慣中,常常爲了追求味道“鮮美、不老”,可因溫度不夠、時間不足或魚肉過厚等原因,未能殺死全部囊蚴,而感染上肝吸蟲病。
預防的關鍵就是:熟透,改變喜歡吃魚生、生吃肉類的習慣,無論魚蝦都要熟透來吃,免得給自己帶來患病的風險。
歡迎在文章右下角評論或留言!
魚生裡到底有沒有蟲?-----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3578帖
馬醫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