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犯罪,提前逮捕,科幻片要變成現實了?
近段時間接二連三發生的悲劇,讓大家越來越害怕,“報復社會”這四個字。
這種突發的犯罪,往往事先並沒有任何線索可循,具備突然性,而且行兇者完全不計後果,往往造成極大的傷亡。雖然事發之後,全網都喊着要加強摸排,提前找到生活不如意的人疏導疏導,但大家也都知道,這種方法工作量太大,難以一直維持下去。
可能有很多人會想,要是有什麼技術,能夠直接預測犯罪就好了。
這種聽起來非常科幻的概念,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前陣子出事的時候,就有網友發了自己在珠海航展上看到的一家公司,叫X邦智能,它展示了一套羣體情緒檢測與預警系統。
按照該公司的介紹,這套系統通過採集人員行爲步態、面部表情,來跟蹤個人情緒指標,判斷人羣中各個成員的精神狀態,如開心、放鬆,又或者驚恐、憤怒、輕蔑,根據這些指標作出預測和預警,及時從人羣中篩選出可能犯罪的情緒異常者。且這套設備並不需要任何特殊採集設備,普通攝像頭就能完成檢測,現有的攝像頭也能直接接入,且系統檢測速度快,0.372秒即可檢測出第一條情緒數據。
在X邦智能的官網上,已經展示了多種解決方案,能應對交通樞紐、學校、監獄等多種重點場所,既可以像安檢閘機那樣,近距離挨個檢測,也可以使用遠距離攝像頭,針對整個人羣進行檢測,可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用性。
01 情緒識別,反犯罪急先鋒
無獨有偶,類似的技術其實也出現在了國外。
英國的WeSee公司,早在2018年便公開了情緒識別系統,並和英國某知名執法機構合作進行大規模測試。該公司的CEO 大衛·富爾頓聲稱:“哪怕視頻畫面的清晰度很低,Wesee的系統也可以通過表情和姿勢來確定人的情緒狀態和行爲傾向,抓住其中的不穩定和攻擊性。” 並且富爾頓再三強調,“即便目標強行控制自己的表情,也起不到僞裝作用,機器可以讀出內心真實想法”。
WeSee公司希望未來先把情緒識別系統,接入英國地鐵站平臺上的攝像機,這裡人流量大,可以大規模檢測可疑行爲,並提醒當局注意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WeSee還打算用情緒識別來觀察球迷,確保大型賽事不會出現騷動,嘛,這很合理,畢竟英國的足球流氓是全世界出了名的。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有相當多公司在開發類似的情緒識別系統,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Affectiva。這家公司前身爲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實驗室,最早專注於爲自閉症兒童開發輔助工具,幫他們識別其他人的表情。
但Affectiva收集了大量的數據並搭建完成一整套識別系統後,發現這玩意用處之大,遠超想象。最初的檢測準確率大約73%,但Affectiva在系統中融入了AI大模型,不斷糾錯和深度學習,現如今Affectiva宣稱系統的識別準確率已經超過90%。
Affectiva目前已經開始發力全球化,開始研究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之間的表情活動差異,以提高情緒識別的精度,進度非常快。美國有大量的廣告商掏真金白銀與這家公司合作,通過識別觀看者的情緒,來驗證廣告的吸引力,從而增強投放效果。
美國那些強力部門,也早早盯上了Affectiva這塊寶貝,中央情報局名下的一個風投基金,試圖入股Affectiva並取得部分控制權,然後將情緒識別系統用於打擊恐怖分子和潛在罪犯。但Affectiva的首席執行官思索再三後,非常擔憂預測犯罪所帶來的侵犯隱私以及法律倫理問題,最終還是婉拒了中情局的投資,並且親自做出規定,公司產品不得用於任何形式的“測謊、執法、安檢”項目。
Affectiva首席執行官拉娜·卡利烏比
02 人心可測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一部經典科幻作品《心理測量者》,講未來有個烏托邦,依靠一個無比強大的中央電腦系統以及遍佈整個城市的攝像頭,實時測量市民們的情緒狀態和犯罪係數。
警察可以僅憑目標的情緒來執法,他們攜帶的槍械就是一臺高精度檢測終端,視心理不穩定程度,解鎖不同的模式,低犯罪係數就射出麻醉彈,將其抓捕後監禁,高犯罪係數就射出致命子彈,直接擊斃。
誰能想到,科幻片這麼快就走進現實了?
不過大家一定有疑問,都說人心難測,僅僅靠着攝像頭傳回的畫面,是如何做到識別情緒和心態的?爲什麼公司老總又敢打包票說,強行控制表情根本起不到僞裝作用?
目前各國開發的情緒預警系統,基本原理就是微表情。
微表情的概念由科學家保羅·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起因是一個讓他難忘的病例,有位重度抑鬱症患者告訴主治醫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養的綠植和貓咪,談話的時候,她的神情非常愉悅而放鬆,還時不時開心微笑,讓醫生以爲她狀態很好,就允許她出院了,結果釀成悲劇,她在回家之後居然嘗試了用三種不同的方法自殺。悲劇發生後,埃克曼百思不得其解,他把和病人對話視頻的反覆播放,一幀一幀仔細觀察,結果發現了當時自己忽略的細節。病人在持續的虛假開心表情中,短暫閃過了一個極度痛苦的表情,總共的時長才1/15秒。
以此爲契機,學界展開了對微表情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種源自大腦中杏仁核的無意識反應,杏仁核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會不停根據人的心理活動發送神經信號,瞬間帶動面部做出表情,且持續時間非常短,通常不會超過 0.5秒。而我們的常規面部表情不同,是需要大腦先經過思考,再下達指令,速度再快也快不過微表情。所以人的情緒往往呈現爲:內心第一反應→稍縱即逝的微表情→認真思考如何應對→重新作出常規表情。
因爲微表情來得太快、太短暫,人的肉眼往往來不及識別,很容易相信對方的常規表情,只有通過機器來記錄和觀察,才能捕捉到。但反過來說,做出微表情的人,自己也無法控制和掩蓋真實情緒。
到70年代,科學家們已經靠着分析大量的樣本,總結出臉部各個器官的微表情規律,即所謂的“面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在系統中,每一個動作都被賦予了編號,如AU1,內側眉毛上挑;AU27,嘴巴大張;AU43,眼睛緊閉,動作單位編號後附加字母 A-E,來標識強度。此後編碼系統中,又陸陸續續加入了頭部搖擺、眼球活動、咀嚼、顫抖等大量細節動作,將情緒活動的規律進一步細化。
如典型的憤怒,其編碼就表示爲AU4+AU5+AU7+AU23,代表着眉毛降低+上眼瞼提升+眼部肌肉緊鎖+抿嘴脣。
從80年代開始,美國的中情局、聯調局等強力部門,相繼引入面部動作編碼系統,主要用於分析審訊錄像,通過嫌犯的微表情變化來測謊,而微表情概念的提出者埃克曼,也成爲了這些部門的座上賓,總計5次獲得美國研究科學家獎。
911襲擊之後,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局更是給多達2800名僱員進行了微表情識別培訓,看着屏幕對飛機乘客進行簡單篩查,即著名的“SPOT”計劃。
當年的探員們,只能拿着面部動作編碼,一幀幀分析嫌犯的情緒,還是比較麻煩的,也無法真的做到預測犯罪。但進入21世紀之後,監控攝像頭的出現和普及,使得大規模收集面部活動信息成爲了可能;網絡速度的提升以及計算機性能的提升,也讓實時監測不再困難。
僅剩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計算機像熟悉微表情的探員和專家一樣,對面部活動作出精準判斷?
AI出現,補上了最後一塊拼圖,以美國的Affectiva公司爲例,他們號稱擁有全球最大的情緒數據庫,總計750萬條數據,來自87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中大部分是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幫忙收集的,有人們觀看不同類型的影片時的反應,如害怕、大笑,也有大家開車每天通勤時,車內攝像頭記錄下的煩躁、路怒。
Affectiva有一批專業的技術員,他們觀看這些影像並將表情翻譯爲面部動作編碼,然後作爲學習素材,餵給AI學習。有了海量的真實數據可供參考,Affectiva的識別系統迅速進化,達到了自稱90%的高識別率。
高科技時代,人心難測,正在逐漸變爲人心可測。
03“計算型先知”呼之欲出
執法者工作再怎麼高效,哪怕每次都能光速抓到兇手,也無法挽回受害者的生命。如果能夠提前預測犯罪,那才能讓損失最小化。對於他們來說,情緒識別系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目前已經有相當多國家開始小規模使用情緒識別。國內的某供應商就聲稱,自己的情緒識別產品已經被衆多國外客戶採購,用在東京奧運、索契冬奧、日本G7峰會等重大活動的安保。過去兩年裡,英國最繁忙的八個火車站一直在測試亞馬遜的Rekognition 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快速識別7種基本情緒 。
除了情緒識別系統,早在十多年前,洛杉磯、芝加哥、迪拜等大城市就開始推廣大數據警務預測,這種系統會用AI學習海量過往的案件,分析其中的分佈模式和概率,從而推測出案件未來可能發生的區域,像洛杉磯警局,每日交接班時,執勤警員就會得到一張犯罪預測地圖,重點區域用紅框圈出,需要增派人手加強巡邏,預測能精確到150米左右的範圍。洛杉磯警局使用後的反饋是,預測準確率在80%左右,基本有效,並讓試點區域內犯罪率下降36%。
洛杉磯警局的PredPol 警務預測系統
精準的情緒識別,有了,大數據分析,有了。再加上信息庫中有海量的個人資料,每個識別目標的收入水平、情感經歷、購物記錄、過往犯罪史,乃至病歷和訴訟糾紛,都可以被計算機拿去分析。把這些判斷結果彙總在一起,理論上完全有可能預測犯罪的。
就比方說,當一個有多次故意傷害前科的人,身負鉅額債務,前幾天網購了菜刀,然後帶着一臉極端憤怒的表情,出現在學校門口,你說警方需要不需要注意?
在學術界有個概念叫做“計算型先知”,指人類掌握大量的規律以及強大計算能力後,可以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就像古人認爲風雨來自龍王的喜怒,無法預知,而現代人卻能在天氣預報中,清楚地看到未來的天氣細節;我們過去認爲部分犯罪有突然性,只能事後抓人,但隨着越來越的新技術投入實戰,那些難以被察覺的細節線索,逐漸成爲了突發犯罪的先兆。
計算型先知,已經呼之欲出了。
04 起殺念,就是有罪嗎?
但隨着先知而來的,是巨大的法律、倫理問題。
在《心理測量者》中,大量的警察、學者,因爲在執法中大量使用暴力,以及長期代入罪犯的視角思考問題,心理產生了變化,反而被系統識別爲潛在罪犯。甚至還有被害者,因爲受到罪犯的折磨而精神崩潰,瞬間從警方的解救對象變成了擊斃對象。
還有一部著名的科幻作品《少數派報告》,改編自上世紀的小說,講的是幾位超能力者能看到未來的犯罪片段,警方利用他們打造了一套預測系統,提前逮捕準備犯案的目標,並將其囚禁。
片中藉由角色的嘴提出了疑問:“我們怎麼能逮捕還沒有犯罪的人呢?” 、 “如果我們提前阻止了他,那麼犯罪就從未發生,罪從何來,這是個悖論!”
《少數派報告》
在各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在腦海中構思如何犯罪並不違法,臉上表現出憤怒或者仇恨情緒,也不違法。必須要一定程度上付諸實施,有具體的、外在的行動,至少要準備兇器、調查犯罪地點等,才構成犯罪,警察纔可以抓,法院才能審判。
如果計算型先知,僅僅根據情緒和背景,就判定一個人有很高的犯罪概率,那麼警察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你上去把人控制住吧,對方肯定會說,“我什麼都沒幹,憑什麼抓我?”,如果警察選擇長期盯梢,那麼隨着預測目標越來越多,警力必定不足,要是警察放任不管,萬一真的行兇了,公衆又會問,你們怎麼不相信先知的預測?
而且在《刑法》中,有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三個狀態,分別代表嫌疑人自己主動停止犯罪、犯罪被外力阻止、犯罪得逞,三個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懲罰和量刑。計算型先知指出的潛在犯,到底該適用哪種懲罰呢?
一個人懷着憤怒的心情,選擇好了作案對象,準備好了作案工具,並不代表他就100%會行兇,可能他的內心也在掙扎,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結果,計算型先知也無法給出這麼精準的判斷。而警察帶着先知的指示出現,將他控制住,同樣是干預了犯罪的進程。雙方可能在法庭上各執一詞,嫌疑人聲稱自己已經打算主動中止犯罪,檢方認爲是警察的出現導致犯罪未遂。
而且計算型先知一旦成熟,普通民衆必然會基於自身安全考慮,要求將先知指出的潛在犯長期排除在社會之外。在《少數派報告》中,執法者選擇讓潛在犯們全部進入冬眠艙,在無盡的美夢中沉睡,製造了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像監獄的監獄。
《少數派報告》
關押也好,送進醫院矯治也罷,反正就是要將潛在犯隔離開,即便不限制自由,其工作生活也必然受到歧視。這實際上是全社會還沒有實施犯罪的人,作出犯罪既遂的集體懲罰,合法嗎?正義嗎?公道嗎?都值得我們思考。
幾十年前的科幻作家,只需要在作品中拋出問題,但幾十年後的我們,是真的必須要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