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報裡的英雄》的成功,探索正能量題材“圈粉秘籍”

隨着對電影《百團大戰》《鐵道游擊隊》海報的深度解讀與演繹,《海報裡的英雄》於今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綜藝頻道迎來高口碑收官。

《海報裡的英雄》是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而特別策劃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這檔節目自開播以來就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海報裡的英雄》收穫衆多觀衆好評,被盛讚“相當有質感”、“走心”…… 節目還獲得了包括《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社、《光明日報》客戶端等主流媒體的關注與讚譽。

《人民日報》客戶端更從節目的視聽語言、價值導向、思想內涵多重角度予以肯定——“節目在視聽藝術上的推陳出新,令人耳目一新。節目每集約60分鐘時長,有機融合了短劇、合唱、情景舞蹈以及訪談等多種藝術形式,搭建具有歷史縱深感的海報牆和精緻還原的電影場景,真實、生動地講述紅色故事。”

作爲一檔正能量題材口碑綜藝,《海報裡的英雄》是如何產生不俗影響力的?小編將從五大維度爲大家進行剖析。

歷史·真

正能量題材依託於歷史內容,首先節目內核要“真”。《海報裡的英雄》已播出的五期節目內容均有對照的真實歷史階段和事件。《狼牙山五壯士》記錄了五位八路軍戰士在狼牙山上與三千日軍抗衡,在彈盡糧絕時縱身跳崖英勇就義的故事。

《海報裡的英雄》以此爲基底對“狼牙山五壯士”後續故事進行延伸再創作,演繹爲跳崖後倖存的兩位戰士12年後再度重逢相聚,感人至深的同時,更對革命英雄寄予了“生”的希望。

電影《南京!南京!》濃縮了日寇圍攻南京,在軍人、教師、舞女等人身上發生的故事,展現了一幅人物羣像。節目中,取材於此的短劇《船票》則聚焦於一對夫妻,講述他們在日寇圍攻下的選擇,彰顯的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

《黃橋決戰》選段則凸顯了新四軍在黃橋人民的支持下,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對抗時的團結一致;

《西安事變》重現了張學良和楊虎城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故事;

《百團大戰》選段還原振奮人心的抗日史詩,凸顯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決心。

《海報裡的英雄》爲了讓觀衆更深入瞭解歷史事件的真實原貌,特邀電影專家、軍事專家,以及英雄們的後代,通過口述的方式帶領觀衆追憶光榮事蹟,致敬英雄。

在第一期節目中,邀請到當年狼牙山五壯士倖存者葛振林的長子葛長生,以及《狼牙山五壯士》電影導演的女兒秦燕,他們披露了許多事件背後不爲人知的細節。

通過面對面的溝通真實還原英雄背後的故事,讓過往的“故事傳說”變成真切、可觸碰的歷史,《海報裡的英雄》讓歷史做到了真實前提下的豐滿、生動,在戲說成爲創作常態的行業環境中,顯得尤爲難得。

舞美·精

舞美作爲綜藝節目中敘事的重要元素,在把控節目節奏、引導觀衆情緒等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爲了讓觀衆擁有浸入式的體驗,節目在舞美上做了精心設計。

對於《海報裡的英雄》來說,電影海報是陳列必不可少的一環,舞臺外環佈置好的甄選抗戰電影海報,形成了一條海報長廊,視覺極具衝擊力。

事實上,《海報裡的英雄》的舞美規模和體量早已脫離了“舞臺”概念。擁有環形舞臺構築海報長廊不僅是一個綜藝舞臺,更是一條光影交匯的歷史長廊。在海報場景中,槍支、軍號、老軍裝、老電影放映機等充滿時代印記的物件作爲裝點,讓整條長廊更加立體可感。

另外,節目組對舞臺進行了合理的利用和分割。用3層2面屏幕組成環形的主舞臺,將5000平方米的場地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域。

舞臺的中環和內環由25塊LED屏組成,可在數字控制下進行升降和定位,爲節目提供了更多的發揮空間,以滿足包含表演、舞蹈、情景再現,影視化拍攝以及大交響樂團的調度,同時滿足了藝術化與功能性的訴求,精巧絕倫。

在燈光上,節目組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用燈光語言爲舞美、表演賦能,爲觀衆還原一幕幕感人且真實的歷史英雄事蹟。不難發現,《海報裡的英雄》在燈光設計上更偏向於戲劇、影視化的演繹方式。

燈光設計團隊將此次設計的整體導向歸結爲“重氛圍、鑄內涵、精雕琢”,集中表現在對碑林區和環廊區域的影視布光方式和設計,既突出小景別人物內心的刻畫,又滿足大景別整體氛圍的營造。

舞美佈景看似只是節目其中一小部分,但元素的變換和設計讓整個節目煥發出不同的生機。

此外,節目在舞臺佈景、道具上使用實景佈景,在細節上反覆推敲,大到真實的土壤和高粱,小到微不足道的道具碗,力爭還原電影場景。在舞臺劇《地道戰》、短劇《無名戰役》、《重任》中實景場景的佈置讓觀衆驚呼“太還原”,這種猛摳細節、精益求精的舞臺佈景和設計最終成就了頂級舞臺藝術。

當真實動人的歷史故事與高級的舞美、佈景達成聯動,通過形式體現內容,觀衆的觀看體驗也隨之提升。

形式·新

縱觀五期節目,《海報裡的英雄》憑藉對胃年輕人的新玩法成功“出圈”,節目將情景劇、舞臺劇、音樂、主題曲大合唱、專家訪談融爲一體,實現了多元化的模式創新。

通過多維度、深層次的講述與還原,《海報裡的英雄》將鮮活的英雄形象呈現在觀衆面前,實現對經典題材視覺影像的創新表達,讓英雄不再是一個個單純的名字或符號,而是飽含溫度、活生生的人。

《海報裡的英雄》的創新創作環環相扣,首先確定節目的五大主題:中流砥柱、英雄氣概、民族氣節、愛國情懷、必勝信念。

在確定好主題後,節目組最終選定了十張電影海報,每期節目聚焦兩部電影的海報上,作爲演說和演繹的對象。

在海報選擇上,總導演秦新民有自己的嚴苛標準——既要符合主題,又要有相當的時間跨度,能夠囊括抗日戰爭勝利75週年的每個階段,甚至每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考慮到要讓觀衆看到事件的全貌,節目特別選取不同時期的電影海報,一種是早期的電影,一種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

可以說,主創團隊始終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力圖用精心創作的內容,創新的表達形式,感懷歷史,向英雄致敬。

另外,節目打破了以往舞臺展示空間上的侷限性,以“文藝表演”的形式爲觀衆帶來更好的體驗。第二期《南京!南京!》陶虹、馮雷的精彩演繹,在表現時局的同時,也將時代精神傳達給了廣大觀衆。

第三期《太行山上》的衍生短劇《無名戰役》,於毅、張立、吳磊將軍人的英勇殺敵、所向披靡演繹得淋漓盡致。

還有電影延伸出的短劇《黃橋記憶》,張天愛與盛一倫飾演了一對情侶,生動演繹生活在黃橋的少女蘭子與勤勞勇敢的燒餅店老闆順子哥之間的悽美愛情故事,令人淚目。

而除了舞臺劇、短劇以外,還增添了訪談、朗誦、合唱等多種舞臺表現形式,將節目高效串聯成一個有機整體。《海報裡的英雄》在節目形態上的創新有口皆碑,既打破了演播室訪談的樣態,又讓節目更具觀賞性。

陣容·強

《海報裡的英雄》在演員陣容上可謂強大。節目邀請了陳建斌、江疏影、黃曉明、王凱、劉濤分別作爲每期節目的特邀主持人。他們常年活躍在影視圈,是實力、口碑、人氣俱佳的演員,符合年輕觀衆的趣味。

作爲演員,他們無疑更瞭解電影本身,在與專家溝通的過程中明顯更爲順暢,同時會碰撞出諸多創作的火花。

特邀主持人王凱表示:“其實這一次我不光是作爲嘉賓主持的身份,我是抱着瞭解和學習的心態而來的。聽到那麼多的前輩和專家去說這些故事的時候,原來先烈們是付出了那麼多才換回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所以會讓我有一種敬佩油然而生,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美好生活。”

主持人的所聽、所聞、所感爲節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不同主持人的加入爲節目引入了更多的視角,因此節目組在對英雄走訪與追憶的過程中,更加着重展示英雄身上不爲人知的陌生一面,讓觀衆全面立體地瞭解這些英雄。

對於舞臺劇、短劇演員的甄選,節目組同樣秉承“選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實力派演員”這一原則。比如王鷗、楊志剛、宋軼、於毅、王麗坤、高偉光等都是顏藝俱佳的實力派,當然也有吳磊、楊冪等年輕人喜愛的正能量當紅明星。

他們以致敬經典的方式讓瀰漫着光輝的英雄故事代代相傳,同時也在節目中貢獻了不少高光演技。

在短劇《船票》中,陶虹所飾演的妻子在得知全家只有一張逃生船票,而丈夫準備留在這座城英勇奮戰時,聲淚俱下。陶虹將人物內心的痛苦與糾結詮釋得淋漓盡致。

還有馮雷在面對家與國的抉擇時,那種堅定與決絕的信念令人動容。在這些實力演員的走心演繹下,《海報裡的英雄》成功塑造了衆多真實立體的英雄形象。

在強大陣容的加持下,節目劇情場景直戳心底,也讓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形象不再模糊,助力觀衆真正走近英雄。

傳播·廣

《海報裡的英雄》摒棄了單純的訪談節目形態,研發出“一條主線、兩張海報、三種敘事、N次文藝表演”構成的節目總框架,實現了對英雄故事進行電影感演繹、大衆化普及、強化時代性和時尚感的傳播訴求。

訪談與戲劇表演、樂曲表演各個片段彼此關聯,又可以單獨成片,多元呈現的素材恰好銜接當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爲新媒體平臺短平快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性。比如在抖音平臺發佈的相關內容短視頻反響熱烈,實現了與平臺內容的相互嵌套,達到與長視頻互補的傳播效果。

隨着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形成了多種形態的呈現方式,電視節目在提升自己傳播效果之外,選擇與其他媒體進行搭配的組合達到1+1>2的效果。比如:節目引入慢直播、探班直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對節目進行預熱,促進多屏互動。

同時節目選擇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臺作爲節目常態化傳播的平臺。在新媒體的環境下,節目依託言簡意賅的內容、有網感的圖文,進一步擴大節目對各個年齡層,特別是在年輕觀衆中的影響力。

隨着網友們的廣泛評論與轉發,話題持續發酵,熱議度進一步攀升。在微博上,主話題#海報裡的英雄#閱讀量高達2億,討論次數爲12.8萬,傳播效果顯著。

《海報裡的英雄》這樣一部正能量題材作品,不僅擁有符合年輕觀衆審美興趣的視聽語態,更以創新的文藝形態迅速拉近與觀衆的距離,全面助力傳遞禮讚英雄的正能量。不少年輕觀衆在微博下刷屏:“感謝這檔特別節目,讓我們緬懷革命先烈,點燃青春力量”。從反饋來看,節目的確起到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海報裡的英雄》雖已收官,但它傳遞給觀衆催人奮進的時代正能量卻生生不息。節目充分展現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對新時代價值傳遞的擔當,以及追憶歷史、開創未來的媒體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