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歡欣入厝 要讓臺灣文學在國際發光發熱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左三)邀請《天下雜誌》羣創辦人殷允芃(左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右一)、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右二)、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左一)等一同出席參與剪彩儀式。現場商界、學界、政界等冠蓋雲集,近百人蒞臨祝賀,場面盛大歡欣。(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右二)邀請《天下雜誌》羣創辦人殷允芃、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右一)、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左二)、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左一)等一同出席參與剪彩儀式。現場商界、學界、政界等冠蓋雲集,近百人蒞臨祝賀,場面盛大歡欣。(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文化部前部長、作家龍應臺邀請《天下雜誌》羣創辦人殷允芃、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等一同出席參與剪彩儀式。現場商界、學界、政界等冠蓋雲集,近百人蒞臨祝賀,場面盛大歡欣。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左三)邀請《天下雜誌》羣創辦人殷允芃(左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右一)、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右二)、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左一)等一同出席參與剪彩儀式。現場商界、學界、政界等冠蓋雲集,近百人蒞臨祝賀,場面盛大歡欣;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接手陳國慈在迪化街的老房子,注入現代與新科技元素,將過去的「迪化207博物館」,作爲培育青年的基地。基金會盼透過不同形式的沙龍活動,提供社會對話與深思的場域,爲疫後臺灣帶來一個有正面力量的思想交流平臺。(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茶會,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左一)開門「歡欣入厝」,邀請《天下雜誌》羣創辦人殷允芃(左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左三)、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右一)等一同出席參與剪彩儀式;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接手陳國慈在迪化街的老房子,注入現代與新科技元素,將過去的「迪化207博物館」,作爲培育青年的基地。基金會盼透過不同形式的沙龍活動,提供社會對話與深思的場域,爲疫後臺灣帶來一個有正面力量的思想交流平臺。(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現場商界、學界、政界等冠蓋雲集,近百人蒞臨祝賀,場面盛大歡欣。(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前文化部長龍應臺(見圖)主持剪彩儀式。現場商界、學界、政界等冠蓋雲集,近百人蒞臨祝賀,場面盛大歡欣。(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成立於2005年,一羣一向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和企業家共同推動,成立了龍應臺文化基金會,企業家慨然捐資,個別公民挹注小額,文化人義務擔任董事,社會的正面力量在這裡匯聚。 基金會是一個思想交流平臺;敞開胸懷聆聽,靜下心靈思索,以理性、開放、尊重的態度,開啓對話。我們希望透過深度對話刺激年輕人思辨的能力,爲臺灣,也爲華人世界,培養一代有眼光、有思想、有關懷的世界公民,舉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講座等。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接手陳國慈在迪化街的老房子,注入現代與新科技元素,將過去的「迪化207博物館」,作爲培育青年的基地。基金會盼透過不同形式的沙龍活動,提供社會對話與深思的場域,爲疫後臺灣帶來一個有正面力量的思想交流平臺。(郭吉銓攝)

基金會的使命是推廣文化多元性,並讓臺灣的文化和文學能夠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2000年,時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臺曾邀請前臺積電法務長陳國慈認養市定古蹟「圓山別莊」,打造「臺北故事館」,陳國慈也成爲臺灣第一位以個人身分認養古蹟的先驅,如今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接手陳國慈在迪化街的老房子,注入現代與新科技元素,將過去的「迪化207博物館」,作爲培育青年的基地。基金會盼透過不同形式的沙龍活動,提供社會對話與深思的場域,爲疫後臺灣帶來一個有正面力量的思想交流平臺。迪化街辦公室原歷史建築極爲優美但空間狹小,基金會董事林百里特捐高科技設備,創造無邊際的思想空間,讓臺灣青年與世界交朋友。1日開幕後試營運期間,將結合科技數位元素,推出全新型態沙龍活動。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接手陳國慈在迪化街的老房子,注入現代與新科技元素,將過去的「迪化207博物館」,作爲培育青年的基地。基金會盼透過不同形式的沙龍活動,提供社會對話與深思的場域,爲疫後臺灣帶來一個有正面力量的思想交流平臺。(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接手陳國慈在迪化街的老房子,注入現代與新科技元素,將過去的「迪化207博物館」,作爲培育青年的基地。基金會盼透過不同形式的沙龍活動,提供社會對話與深思的場域,爲疫後臺灣帶來一個有正面力量的思想交流平臺。(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文化部前部長、作家龍應臺(見圖),1952年生,另有筆名胡美麗,臺灣作家、文學學者、政治人物。生於高雄市,籍貫湖南衡山。畢業於成大外文系,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是臺北市政府首任文化局局長和文化部首任部長,亦曾在美國、德國、臺灣、香港的多所大學任職。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臺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兩岸三地、新加坡,以及德國等地,產生一定影響。(郭吉銓攝)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文化部前部長、作家龍應臺(見圖),1952年生,另有筆名胡美麗,臺灣作家、文學學者、政治人物。生於高雄市,籍貫湖南衡山。畢業於成大外文系,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是臺北市政府首任文化局局長和文化部首任部長,亦曾在美國、德國、臺灣、香港的多所大學任職。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臺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兩岸三地、新加坡,以及德國等地,產生一定影響。(郭吉銓攝)

龍應臺,1952年生,另有筆名胡美麗,臺灣作家、文學學者、政治人物。生於高雄市,籍貫湖南衡山。畢業於成大外文系,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是臺北市政府首任文化局局長和文化部首任部長,亦曾在美國、德國、臺灣、香港的多所大學任職。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臺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兩岸三地、新加坡,以及德國等地,產生一定影響。

龍應臺文化基金會1日在迪化街新辦公室舉行「歡欣入厝」茶會,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左)邀請各界友人一同出席。現場商界、學界、政界等冠蓋雲集,近百人蒞臨祝賀,場面盛大歡欣。(郭吉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