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編舞家張可揚領明盲共舞 碰撞出視覺外感知火花

舞作其中一段由視障舞者分享去年大陸「白紙運動」,從視障者使用的報讀系統中他所獲得的資訊只有「方框、方框、方框」,資訊的傳遞在大陸的社羣上被遮蔽阻擋。(鄧博仁攝)

國家兩廳院主辦2023新點子實驗場,邀請臺灣獨立編舞家張可揚帶來全新作品《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透過視障舞者、明眼舞者共創「非視覺舞蹈」,共同挑戰若無法「看見」,舞蹈可以如何被感知與理解。同時關注抗爭的身體與社會政治關係的互動,反思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 三位視障舞者皆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與明眼舞者的配合從一次次的排練中培養出彼此的默契。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透過視障舞者、明眼舞者共創「非視覺舞蹈」,共同挑戰若無法「看見」,舞蹈可以如何被感知與理解。(鄧博仁攝)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在視覺限制的條件下,六位舞者發展出別於以往的舞蹈工作方式,不僅大量仰賴語言,更需要誠實的展露彼此對事物的認知與感受。(鄧博仁攝)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透過視障舞者、明眼舞者共創「非視覺舞蹈」,共同挑戰若無法「看見」,舞蹈可以如何被感知與理解。(鄧博仁攝)

在視覺限制的條件下,六位舞者發展出別於以往的舞蹈工作方式,不僅大量仰賴語言,更需要誠實的展露彼此對事物的認知與感受,這讓這支舞作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無論從肢體的展現,還是明眼人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透過視障表演者的引領,觀衆在打開自身感官後將會看到視覺先決所帶來的框架,編舞家張可揚表示「希望觀衆在欣賞這個作品時降低視覺的使用,打開自己的其他感官,試着去感受這舞者動作的開始是怎麼發生的。也摒除自身過去對於欣賞舞蹈的想像,大家或許會獲得更多。」

舞作名稱中的廣場與大道,即指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與凱達格蘭大道,是臺灣歷史上許多抗爭與社會運動的發生地,呼應「盲人摸象」的比喻。(鄧博仁攝)

舞作名稱中的廣場與大道,即指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與凱達格蘭大道,是臺灣歷史上許多抗爭與社會運動的發生地,呼應「盲人摸象」的比喻。(鄧博仁攝)

舞作名稱中的廣場與大道,即指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與凱達格蘭大道,是臺灣歷史上許多抗爭與社會運動的發生地,呼應「盲人摸象」的比喻,這些社會運動的場地在不同的時間點,其實也有不同的樣貌,而即便終點相同,其中參與的每個人所看到事件面相、動機、方法也不盡相同。舞作其中一段由視障舞者分享去年大陸「白紙運動」,從視障者使用的報讀系統中他所獲得的資訊只有「方框、方框、方框」,資訊的傳遞在大陸的社羣上被遮蔽阻擋,張可揚讓舞者們手舉白紙展現各種姿態,透過編舞的安排、舞者的肢體呈現,傳達出無聲卻充滿力量的訴說。

舞作其中一段由視障舞者分享去年大陸「白紙運動」,從視障者使用的報讀系統中他所獲得的資訊只有「方框、方框、方框」,資訊的傳遞在大陸的社羣上被遮蔽阻擋。(鄧博仁攝)

舞作其中一段由視障舞者分享去年大陸「白紙運動」,從視障者使用的報讀系統中他所獲得的資訊只有「方框、方框、方框」,資訊的傳遞在大陸的社羣上被遮蔽阻擋。(鄧博仁攝)

舞作其中一段由視障舞者分享去年大陸「白紙運動」,從視障者使用的報讀系統中他所獲得的資訊只有「方框、方框、方框」,資訊的傳遞在大陸的社羣上被遮蔽阻擋。(鄧博仁攝)

編舞家張可揚引領明盲共舞用生命碰撞出視覺之外的感知火花。(鄧博仁攝)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將於6月16日至18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四場,誠摯邀請觀衆一同打開感官,享受明盲合作的舞蹈帶來突破框架的驚喜與感動。更多訊息詳見網站:https://bit.ly/3B5JJ4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