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科學無人區緣於孩童的“天馬行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我覺得世界有魔法”“我想成爲生物學家”“科學家是一個偉大的職業”……在近日舉行的科學探索獎2024年頒獎典禮現場,40多名獲獎人在親友的見證下,接受屬於他們的掌聲和褒獎。在這個屬於青年科學家的榮耀時刻,最開心的卻是獲獎人的孩子們,他們勇敢地表達了自己對科學和科學家的理解。
作爲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科學探索獎由楊振寧、饒毅、潘建偉、高文、施一公、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於2018年共同發起,資助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科學“無人區”,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平均年齡41歲,最年輕獲獎人年僅31歲,38歲以下獲獎人7名……這是新一屆獲獎人呈現出的新風貌,也體現着這個年輕的獎項不斷生長的朝氣與活力。
想在有魔法的世界裡成爲生物學家的,是先進製造領域獲獎人、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的大女兒。長期以來,類生命機器人是劉連慶夢想攻關的科研方向,早年間也有人對此提出過擔心:“天方夜譚”。
在科學探索獎的答辯現場,爲了解釋自己爲這個“天方夜譚”找到了哪些解決思路和支撐工作,劉連慶多準備了40頁PPT,就是爲了準備回答評委們的問題:“有血有肉的機器人”是不是隻能存在於科幻小說?
“把大自然億萬年進化的結果,直接用在機器人上。”劉連慶致力於這樣“不可思議”的研究多年,創新思考是他工作的日常,女兒可能也受到了耳濡目染。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有一天把自己心愛的玩具種在花盆裡。爺爺問她,是不是明天要長出一個新的玩具?女兒回頭問:爸爸,我這想法符合你天天想的事情吧?
科學大夢想,很可能起步於孩童的“天馬行空”。本屆最年輕的獲獎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前沿交叉領域的馮建東,在20年前第一次在中學化學課上看到分子模型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我好奇着爲什麼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這些單個的分子,爲什麼我不可以左手抓一個分子、右手抓一個分子去做實驗?”在經歷了化學本科、物理學博士、生物工程的博士後,馮建東回到了他兒時的初心,在單層納米孔和單分子化學顯微領域取得成果的基礎上,他希望挑戰單分子蛋白質測序,這是公認的世界科學難題,但也是認清世界本質的必要科學基石。
最富創新活力的青年科學家們,瞄準最重要的科學問題迎難而上,勇闖科學“無人區”。
“1秒的1/60,是人眼的時間分辨率;0.1納秒,是5G赫茲傳輸一個字節所需的時間;但今天,我要講的是更短的時間尺度,萬億分之一秒。”清華大學教授周樹雲的研究,就是探究這一領域。
在這樣的時間尺度上,科學家探索用光來調控固體材料的物理性質,改造它的“基因”。周樹雲暢想:“想象一下,用一個萬億分之一秒分辨率的設備攝像機,拍攝電子在材料中跳舞的‘電影’,那是多麼神奇。如果我們能用飛秒脈衝激光去調控材料的物理性質,我們就有希望實現更高速度的器件。”
四川大學教授張茹奮戰的前沿則是神秘的地球深部。“深地工程科學的前沿探索,基本是在地殼的岩石中進行的,而且越往深處走越難。”張茹說。
在世界埋深最深2400米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張茹團隊利用其低本底、低噪聲、低擾動的“三低”特殊條件,開展深地科學與地質時變原位探測實驗。她的工作,就像在“聆聽地球內部‘聲音’”,爲人類未來在深地“尋寶”,比如能源開採等,突破基礎的科學問題。
“6年來,6000多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參與了獎項申報,297位頂尖人才脫穎而出,成爲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頒獎典禮上表示,“從創辦至今,‘科學探索獎’堅持爲基礎科研投射一束光,讓科學家們成爲真正的明星。”
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在頒獎典禮上勉勵獲獎人,年輕獲獎人生逢其時、風華正茂,能夠站在這個會場的聚光燈下,正是祖國和時代殷切期待他們不負重託。
她還提醒獲獎者們:“少年強則國強”,你們是社會中的年輕人,卻也是少年的小前輩,所以也要甘爲人梯、獎掖後學,啓迪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學夢想,幫助他們熱愛自然,塑造科學視野,鼓勵他們“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不怕權威”。
“要培養更多科學技術高峰的‘攀登者’,爲科學事業的未來鋪路。”王志珍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