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疫後經濟新局 臺商整裝待發

臺商連鎖火鍋品牌呷哺呷哺透過開放參股擴大與供應商結盟合作。圖/黃欣

大陸臺商因應經營變局舉措

中美貿易戰、疫情蔓延三年等因素,嚴重干擾着大陸臺商營運。但臺商也根據內外形勢變化,迅速調整經營策略,把這段時間當作是深蹲馬步、蓄勢出擊的沉潛期。對外,設法融入國際供應鏈重組、利用大陸「一帶一路」等政策出海佈局;對內則縮減開支,推動轉型升級,並伺機把握大陸的內需新商機。

更進一步說,爲在這場全球變局與疫後疲弱的經濟下求生存,大陸臺商經營策略的調整分爲兩方面。首先要設法融入中美對峙下國際供應鏈的重塑,將供應鏈分散至東南亞、南亞、北美等地區,以規避美國對中國高額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這也讓部分冷門的大陸城市意外翻紅。

分散供應鏈 避政治風險  例如,位在海南島對面的廣東湛江,因距離北越海防、河內很近,有珠三角從事傳產業的臺商透露,在湛江設廠除了成本較低廉,還可將產品運往北越後,再轉銷美國;一位東莞的燈飾業者也表示,利用虎門港將零部件運往北越組裝後,再銷往美國,雖然多出運費與貨櫃成本,但總比丟失訂單要好。

也有不少臺商看準大陸「一帶一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在東南亞市場的影響力,希望搭上政策列車,深化海外佈局或得到關稅及原產地規則優惠。4月間,臺灣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在北京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會面時,即建議陸方,可協助臺商面向RCEP、「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

另一方面是對內的部分。還在堅守大陸陣地的臺商展現韌性,除了縮編規模減少開支,重點包括轉型升級與搶攻內需市場,譬如,當成本上漲、招工難常態化後,臺商很快轉型自動化,甚至進階到難度更大的數位化、智慧化。東莞臺協青年委員會副會長李國誠表示,很多地方政府都支持臺商「機器換人」,像2020到2022年期間,採購華爲雲服務器(CVM),東莞官方都有補貼。

一位珠三角鞋材供應商透露,近年他重金購進義大利設備,一臺要價10萬美元,設備上面有800多根針縫紉,他共購進20多臺,遠超同業,一個月可做30萬雙鞋面,但只需20個人,而生產同樣的產量,過去要用到1千多人。爲求產品客製化、多樣化,他還因此切進石墨烯等新材料。

臺商還設法融入大陸官方的內循環發展,譬如電子科技產品標準化。蘇州臺協會長謝清福指出,如果要做當地政府採購標案,必須讓產品標準化後才能進入大陸政府名冊,成爲官方、國企的採購夥伴。亦有臺商鎖定大陸政府鼓勵的產業,佈局諸如大健康、大醫療領域。

不快速改變 就等着收攤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也催化了大陸內需市場線上線下的整合進程。臺式小火鍋業者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啓表示,疫情令民衆對外送依賴更深,他除了透過開放參股擴大與供應商結盟合作,還推出外送方便的包裝與新鍋具,讓顧客買好小火鍋,還能帶去露營。

北京鼎泰豐董事長韓家宸也說,疫情期間,自己秉持現金本位,放緩展店並關閉虧損較大的門市止損,蟄伏等待疫後黎明。此外,公司過去太仰賴餐飲內用,因此推出冷凍商品與預製菜等外帶模式,甚至切入植物肉等新商機。

無論如何,對許多臺商來說,當前市場的挑戰難度,甚於高於2003年SARS、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求生存成爲首要任務,因此多方調整、改變以適應環境是必須的,而且速度必須要快。正如一位長三角臺商所說的:「如果不do something,要嘛去成本低廉的國家,否則,就等着收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