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押注"通信+計算" 能否複製PC時代的成功?
(原標題:覬覦5G英特爾押注“通信+計算”)
本報記者 藏瑾 北京報道
“5G不只是空中接口上的升級,也是新一代網絡和終端的開發過程。5G是通信同計算融合的起點,到6G兩者可能是共同設計,7G、8G這個過程會進一步深化,也會讓全球信息化不斷達到全新水平。”英特爾通信與設備事業部無線標準首席技術專家吳耕在5月10日的英特爾5G溝通會上表示。
事實上,通信產業界關於6G、7G甚至更遠的技術,尚沒有公開的討論和明確的共識。對於移動時代失勢的英特爾來說,通信與計算的融合成爲其釋放自身能力的新戰場。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網絡的軟件化,網絡的虛擬化等等都是用計算來解決通信問題,下一步在哪兒?5G的高速率和低延時實際上是用通信去解決計算的問題,今後的十年、二十年我們要用通信解決計算的問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兩者變成了一體,而這也是5G對於英特爾的戰略的根本意義所在,它是這個過程的起點。”吳耕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5G進程加速
在今年3月初召開的3GPP RAN第75次全體大會上,3GPP正式通過了5G加速的提案。按照這份提案,3GPP將在R15版本內,加速5G新空口(NR)的標準進程,將5GNR非獨立組網(選項3)特性提前至2017年12月完成,相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其他特性的時間進程保持不變。大會還確定分別於2018年6月完成、2018年9月凍結獨立5G新空口標準。
3GPP之所以決定加速5G標準的制定,其背後也有着多方面原因:比如韓、日運營商希望在2018平昌冬奧會、2020東京奧運會上率先推出5G。這也意味着,面向2020年正式商用的5G,有望比我們原先設想的來的更早一些。
標準加速提案得到了AT&T、SK電訊、沃達豐、愛立信、高通、華爲、vivo等多家運營商、設備商及終端芯片廠商的支持。伴隨標準制定的加速,設備製造商、芯片商和終端廠商能夠更早地開始開發,運營商將能夠更快地向客戶提供標準化的5G服務。
兵馬未動,頻譜先行。標準以外,作爲無線通信的基礎資源的頻譜,是5G推進的另一焦點問題。由於不同國家、不同行業比如衛星、軍事,都有自己發展的訴求,各個國家頻段的劃分存在差異。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終瑞所總工劉光毅認爲,從目前狀況來看,最終的狀態應該是通過不同的頻段滿足不同的部署場景的需求。
“從技術上來說,將來運營商都會採用高、中、低頻段搭配的部署方式,只是時間上有先後,或者頻譜的時間點會有一些差異。”劉光毅表示,全球統一的頻譜劃分對於初期降低產業研發成本非常有用,中國移動也在一直積極溝通。據他介紹,目前尤其是在低頻段的3.4GHz-3.8GHz上,基本上可以涵蓋整個歐洲、亞洲,下一步是和美國溝通。
關於高頻段,美國和歐盟都有各自的規劃。在工信部IMT-2020推進組專家羅振東看來,歐洲、中國和美國一旦能形成統一,整體來講其它國家會跟隨這些主流。他介紹,現在高頻段的頻率範圍在收斂,大概在20幾GHz到40GHz之間,可能會形成若干的統一頻段。“雖然從官方協調不是很成功,但是從產業界來看,反而比4G、3G階段要好,頻段沒有那麼多了,這對於產業的發展是利好。”
英特爾的佈局
根據2016年英特爾財報,其全年營收594億美元,同比增加7%,淨利潤103億美元,同比下跌10%,利潤率由2015年的62.6%下降至2016年的60.9%。
面對再難高速增長的業績壓力,過去幾年來,英特爾也一直致力於業務重組。包括物聯網、數據中心、車聯網在內的業務如今在收入和盈利方面已經佔到整體業務的一半左右。這些新興業務的增速也高於傳統的PC業務。
PC市場的萎縮和移動端的增長也讓半導體行業的格局正發生根本變化。日前,IC Insights報告顯示,英特爾20多年來所保持的芯片行業老大的地位正在被打破。受到市場不斷增加的對內存和閃存的需求的提振,三星在2017年一季度的芯片銷售收入首次超過英特爾。
於是,下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成爲英特爾不容有失的未來。以2016年爲例,PC的年出貨量爲2.7億,智能手機出貨量爲14.7億,而未來的物聯網終端數量被認爲以百億計算。
飛象網CEO項立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通信是所有能力爆發的基礎,5G的能力將讓物聯網成爲真正的智能互聯網,帶來價值鏈的爆發。而5G時代,通信、存儲能力和計算能力的整合將重構傳統通信行業。如同智能手機變遷中,諾基亞的陷落和蘋果、三星的崛起,對於英特爾來說,5G對各個企業都是有機會的,能否成爲新能力的代表之一,是它重要的突破點。
一位通信行業人士向記者分析認爲,如果是基於傳統通信,在基帶方面,英特爾和高通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但在龐大的5G系統中,比如邊緣計算上,英特爾在出衆的計算和存儲能力上,有自己的長處。
英特爾能否有機會複製PC時代的成功?吳耕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這不是英特爾的戰略,這是5G時代的需求。“在5G上,雖然大家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考量,但是基本目標沒有太大差別。垂直化的效益不是最佳的,整個產業提升的基本訴求是平臺化。上游產業將很大程度決定下游產業的水平。”
吳耕解釋,平臺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通信和計算融合到什麼水平。“我們在做大量的研究,這也是爲什麼在MWC上展示了很多東西,有些就是現有技術的一種集成。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研發要不斷體驗之後,一步一步向前探索。”
他也指出,首先要從技術上解決這些問題,而在跨行業合作的時候,更大的挑戰來自商業模式。
(編輯:黃鍇,郵箱:huangk@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