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搶救保種文化!天氣劇變 原民採野菜種旱稻「把種子保護在田裡」
阿美族的採集文化,讓邦查農場蘇秀蓮能夠一眼辨識出哪裡有可食的野菜,她更逐步試驗,要找出更耐旱的豆類跟旱稻。記者遊昌樺/攝影
山陀兒颱風消失在臺灣上空,但經濟損失的統計規模已超過上億元,根據農業部統計,農作物被害面積 5,504 公頃,損害程度 20%,屏東、高雄、北海岸都是重災區。不少民衆也感嘆,這下菜價又要飆高了。但對於花蓮邦查農場蘇秀蓮來說,她從不擔心因爲颱風過境就沒有菜的問題,蘇秀蓮表示,即便是高度都市化的現在,但阿美族的採集文化,讓她能夠一眼辨識出哪裡有可食的野菜,例如過貓、木鱉果等等,蘇秀蓮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已經是他們的生活本能。
影音專題「搶救保種文化」描述蘇秀蓮從事有機農業20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她善用採集,帶領記者沿着光復鄉田埂漫遊,隨手一指,都是可清炒、可燉湯的各式野菜,也包括木鱉果,被歐美稱之爲「天堂來的果實」,都在鄉野小路旁四處可見。蘇秀蓮解釋,野菜的口感不如一般消費者愛吃的高麗菜、空心菜如此纖細,野菜纖維較粗,但也助於腸胃消化。
隨着氣候變遷加劇,暴雨或烈日也影響邦查農場的種植規劃,蘇秀蓮逐步試驗,要找出更耐旱的豆類跟旱稻。目前培育四種旱稻,包括長糯米、白糯米還有兩個紅糯米的品種,她強調,對她來說種子是要拿來擴散的,她認爲保種是要保護在田裡面,而不是隻存在實驗室的冰箱。
農業部花蓮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邱晨表示,農改場每年都會更新植物,然後進行採種,她解釋,像是原民常用植物山胡椒天然發芽率大概只有10%,但透過改良場提升發芽率,可以提升到70%左右,再讓種原迴歸部落,讓原生地有越來越多的山胡椒樹。邱晨說,透過保種,不只能夠食用,也有保存傳統文化的意義。
阿美族的採集文化,讓邦查農場蘇秀蓮能夠一眼辨識出哪裡有可食的野菜,她更逐步試驗,要找出更耐旱的豆類跟旱稻。記者遊昌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