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廟會不是壞小孩」 面師鄭晏欣巧手畫鬼神走向國際
即新聞出品:文字/秦洛芸、剪輯/洪鈺雯、攝影/張學仁、洪鈺雯
「原來不是我們想像的這樣,你們沒有那麼壞,家長一句話,讓我都釋懷了。」面師鄭旻欣說到這裡,面露難以言喻的感動。常被網友戲稱「8+9」的家將團,其實是屬於臺灣獨特的傳統藝術文化,不僅有專屬歷史還有獨特的分工。鄭旻欣正是其中隱藏在幕後的「面師」,他賦予了家將們鬼神面容。二十多年來的訓練,從「跳家將」到「畫臉」,從廟會到紐約舞臺,他畫出「人」與「神」的區別。
凌晨2點半,位在臺北大同區小巷中的「龍雲堂」依舊燈火通明。拉開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威武的「趙雲」神像,以及在神明注視下,一名穿着拖鞋、躺在長椅上的少年。他不敢亂動,因爲面師-鄭旻欣正神情肅穆地拿着畫筆,在他臉上勾勒出「陰間鬼神」的面譜。
「龍雲堂」不僅是個信仰中心,也是堂主鄭旻欣作爲面師的基地。牆上一幅約一公尺長的畫作,掛着十數個拳頭大、容貌各異的面譜,有些除了紋路,還有細緻的動物圖騰,「這個作品是我和朋友一起完成的。」細數畫作的鄭旻欣,滿臉盡是驕傲。
鄭旻欣小時候被阿公帶到廟會,第一眼看到家將威嚴的模樣就深受吸引,就這樣開啓了他投入的契機。他在廁所裡邊看書邊照鏡子,用廣告顏料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幅「面譜」,結局當然是悽慘不忍述說。
爲了能畫出心目中神聖的模樣,除了看書研究,鄭旻欣也加入家將團,他先從八家將做起,親身學習八家將的步伐、感受他們被賦予神明面首之後的一舉一動,同時也把握着機會「現場實習」。慢慢地再從八家將轉當面師,從「基層做起」的鄭旻欣深深知道家將文化有其學問存在,舉手投足都有意義,如同他自己說的「八家將和麪師的角色,是魚幫水、水幫魚,兩者缺一不可」。
「全家人都不贊成,他們覺得廟會都是壞小孩、都是黑社會」談到走入廟會全家人都反對,鄭旻欣坦言,這條路走得艱辛,家人爲了阻擋甚至把他打得半死,不過不愛讀書的他依然全心全意追逐這項「事業」,做展覽、和政府接觸,扭轉各界對廟會的負面印象,甚至在因緣際會下受紐約慈惠堂之邀到美國表演,還參過展、上過報,讓國際看見最傳統的臺灣文化,「你看,上報紙不是壞事吧...家人最後也是慢慢接受了!」鄭旻欣笑着說。
「仔細看,這些面譜的臉、鼻、線條都是有比例的,歪了、錯了就會變很奇怪。」一眨眼過了20多年,現在的他能以「面師」身分專業地分析作品,在沒有草稿、沒有「橡皮擦」修改的條件下,堅定而流暢地在跳將人員臉上細細描繪。這一路走來,鄭旻欣可說是點滴在心頭,辦親子學習體驗營的時候,家長曾對他說「原來,你們沒有想像的那麼壞」,當他聽到這句話時,真的什麼都釋懷了。
凌晨4點半,三名少年依序被賦予了不同的官將面容,在鄭旻欣的盯梢下開始着裝,準備參與八里大衆爺廟的文武大衆爺誕辰。而鄭旻欣也得一路跟隨,確保威嚴的官將臉譜能隨時保持在完美狀態。早上6點半天色大亮,遶境活動也正式開始。從畫臉上妝、穿衣着裝、淨身出發,將團出軍平均都要提前4~5個小時做準備,才能呈現出最完美的狀況。
畫臉前三天禁牛肉、禁女色,每次出團,該守的禁忌不可少,鄭旻欣在活動這天又請了特休。他的本職是名物流士,他不諱言以家將團爲業很難與現實達成平衡,除了收支問題,廟會活動也常讓他們超過24小時不能睡。不少曾經共事的夥伴,爲了生活也慢慢從這行「退休」了。但就算再累,鄭旻欣秉持着對臺灣這獨一無二文化的熱忱,選擇繼續做下去,他堅信「面師,是一種信仰,當你看到祈福者的眼神時,就知道這是何等榮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