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國棟:獎勵會扼殺學習的內在動力 | 新時代教育書摘

全文長 2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作者 | 應國棟 浙江省台州市名班主任

獎勵只會對人們的行爲產生短期干預,但這種短期的行爲干預產生的作用卻是如此吸引人,以至於讓人們爲之癡迷。如果你告訴學生們本次班級之間的拔河比賽若能取勝,他們將會免除本週末的一切作業,可想而知他們會在拔河比賽時有着怎樣的昂揚鬥志;如果你告訴學生們下午會議若能準時到達會場,就組織開展一次他們夢寐以求的野外活動,你還會擔心他們三三兩兩地遲到嗎?只要獎勵有着足夠的吸引力,一般人是很難抗拒的。

正是由於獎勵對行爲干預的巨大魅力,所以它廣泛出現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中,家長與老師都想通過獎勵來調控學生,以此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然而,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獎勵的負面作用也在悄無聲息地影響着學生們的學習。

一、獎勵會傷害未受獎者

在開展“學習互助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每次進行小組表彰頒發獎品時,我都會發現那些沒有獲獎的學生神情黯淡,像是鬥敗的公雞,特別是那些經過努力卻沒能獲獎的,挫敗感則更甚。只要是表彰,就不大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獲獎,所以這種現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後來,我嘗試增加了獲獎學生的人數,實際上產生的結果卻只能更爲糟糕——未獲獎人數越少,個體的沮喪感就會越濃。並且,我發現獎品越誘人,未得到獎勵的學生受到的打擊也越大。想想積極訓練、努力比賽卻鎩羽而歸對運動員們所產生的影響吧,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

艾爾非·科恩認爲:“如果你被許諾有獎勵,你逐漸會把任務看成是擋在你和獎勵之間的障礙。”的確,若最後沒能得到誘人的獎品,學生們會怎麼去分析這次令人沮喪的經歷?很多學生會將憎恨遷移到阻礙自己獲獎的任務一一學習本身。我們當然希望學生們在經歷挫折與失敗之後能知恥而後勇,能奮起直追。但是,即便是成年人,大多數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何況是學生。強烈的挫敗感只會讓大多數學生不斷地喪失信心。正如有些教育專家所提出的——只有成功才能激勵學生走向成功,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設置獎勵否定了學習本身的意義

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者、教育家A.S.尼爾認爲:“對一項活動許以獎勵,相當於宣佈這項活動本身是不值得做的。”我們經常對學生說:如果你們把這些作業做完,就可以去操場玩了。實際上我們在向學生表達這麼一種觀點:做作業是很無聊的!你可曾聽到過:如果你們把這些遊戲都玩完,就允許你去做作業!

我女兒從小喜歡閱讀,我每次購回一批書,她總能看得如癡如醉,吃飯時都手不釋卷。但是近期卻因爲這麼一件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暑假開始時,語文老師佈置了暑期的閱讀任務,並且公佈了開學後評選“優秀閱讀能手”的一個主要條件:統計暑期所閱讀的書籍數量,數量最多的當選。對於我給她購買的暑期閱讀書籍,女兒開始頗有微詞,抱怨購買的書籍太厚了,她擔心自己看完一本類似於《哈利·波特》這樣的書籍,其他小朋友可能就會看完五本甚至更多的其他書籍,這就意味着她在閱讀數量上將很難超越別人。而實際上她也一直在選擇相對比較薄的書籍閱讀,以至於不太關注內容的可讀性,這讓我頗爲擔憂。顯然,當閱讀成爲一種任務,對閱讀本身的快樂的感受就降低了。把假期閱讀變成了爲獲得獎勵(這裡是指非物質的一種獎勵)而必須做的事情,可能很難把學生培養成爲熱愛閱讀的人。

在教育過程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在於我們向學生表達了什麼,而在於學生接收到了什麼信息。爲學習設置獎勵,我們不是在向學生表達“學習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而是在向學生傳達“學習是一件多麼無趣的事”,以至於教師們拿獎品來“賄賂”他們幹這件事。

三、獎勵會扼殺學習的內在動力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麗恩·利普斯·波奇和她的實驗團隊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他們讓三組學生喝一種從未喝過的果味酸奶飲料。

第一組:每人拿到一杯飲料,什麼條件都沒有。

第二組:喝了飲料能得到表揚(你把飲料喝完了,真棒!)。第三組:承諾喝了飲料能得到免費的電影票。哪一組會喝得更多?

正如癡迷於獎勵的教師與家長所預料的,的確是承諾能得到免費電影票的學生喝得最多。因爲,如果獎勵越是有着足夠的吸引力,對人們行爲的干預就越大。多喝幾口酸奶飲料就能得到一張電影票顯然是非常划算的。

但是,令波奇教授感興趣的不是誰會喝更多的飲料,而是實驗真正有意義的發現:那些喝了飲料但什麼也沒得到的學生,一星期後依然喜歡同樣的飲料。那些得到電影票,甚至只得到表揚的學生,飲料對他們的吸引力竟然很低!

研究團隊對此的解釋是:當喝飲料實際上成了獲得獎勵(包括口頭表揚與物質獎品)的手段時,該飲料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價值就會立刻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對飲料的興趣急劇下降。

有這麼一則故事,能很好地印證這個結論。

有一位老人,家門口有一片公共草地,他非常享受安靜地在草地上沐浴陽光。

可是,從某一天開始,一羣小孩開始來草地上玩,非常吵鬧。老人心裡很想把這羣小孩趕走,但是這片草地畢竟是公共設施。老人知道,越是趕這些孩子走,他們會玩得越起勁。怎麼辦呢?

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對這些小孩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你們明天繼續來玩吧,只要你們來,我就給你們一人1美元!”玩還能有錢賺,孩子們自然喜出望外,第二天早早地又來了。

幾天之後,老人說對孩子們說:“很抱歉,孩子們,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我不能再給你們1美元了。只能給你們每人20美分了,希望你們繼續來玩。”孩子們有些不悅,但還是接受了。

再過幾天,老人只答應給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還想要我們來玩,想得太美了吧!”

從此以後,孩子們再也沒有出現在這塊草地上。爲什麼孩子們不願意再來草地上嬉鬧了呢?

美國學者肯尼迪·麥克格雷認爲,“當受試對象對任務本身感興趣時,提供獎勵作爲動力便是多餘的”,他認爲這時“獎勵會對錶現產生負面影響”。日本的菊池洋匡也認爲:“一些原本不需要獎勵人們也願意做的事情,因爲設置了獎勵,反而讓人在沒有獎勵的時候就不願意做這件事了。”很明顯,一開始孩子們來玩是完全自願的,但自從加上獎勵,他們便把到草地上玩當作獲得獎賞的一種手段,獎賞一旦取消,他們就再也不出現了。

道理非常顯而易見:獎勵逐漸侵蝕了他們的內在動力!正如愛德華·戴奇所說的:“獎勵會‘收買’走人們從事一項活動的內在動力。”艾爾非·科恩也指出:“人們一旦由於外在激勵去做一件事,就會逐漸喪失對這件事的興趣。”獎勵作爲短期的行爲干預,它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外在動力。這種外在動力越是強烈,對人們內在動力的侵蝕也就越大。

不管我們是否認識到,這正是父母和教師對受到獎勵的學生所做的——扼殺他們對學習的內在動力。

本文節選自《班級管理思維與策略》

掃碼購買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