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增配長期債,某地金融監管叫停理財“收盤價估值”,廣銀理財欒雪劍加盟匯華理財| 理財情報局

南財理財通課題組 綜合整理1、某地金融監管叫停理財“收盤價估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近期華北地區有金融監管部門通知部分信託公司,禁止信託公司在與銀行理財合作的過程中提供“收盤價估值”服務。這也是監管通知中首次直接提及“收盤價估值”這個新型估值模式。

2、首次有銀行因“理財資金投向結構化債券業務”被罰

7月2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對中國工商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發佈了兩份行政處罰決定。第二份行政處罰文書(滬金罰決字〔2024〕105號)顯示,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因理財資金投向結構化債券業務風險管理與控制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對理財資金投資未盡審慎管理職責、會計處理未真實反映理財產品財務狀況、對固定資產貸款授信審批條件落實不到位共四項違法違規事實,被合計罰款1050萬元。

3、銀行轉債再度面臨轉股尷尬,10只銀行轉債轉股率不足1%

銀行可轉債再度面臨低轉股率的尷尬。截至目前,全市場15只銀行轉債2024年第二季度轉股結果相關公告均已悉數披露完畢。除了中信轉債和蘇農轉債之外,其餘轉債的轉股率均沒有超過5成,甚至有10只銀行轉債的轉股率不足1%。

4、銀行存款利率相繼下調,銀行理財、存款“蹺蹺板”效應再現

7月25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六大國有銀行分別在官網公佈最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再次對各品種存款利率進行了下調。7月26日,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跟進下調存款利率。對於本次下調,業內普遍認爲將有助於銀行穩定息差,但同時也有可能推動更大規模的存款向理財“搬家”,需警惕攬儲難度升高。

5、信用債一級市場“搶券熱”,銀行理財增配長期債

近期,信用債一級市場長久期債券行情火熱,多家企業發行的5年以上長期債券憑藉着較高的票息備受市場追捧,這也反映了當下高票息資產稀缺的現狀。華西證券數據統計顯示,7月以來,理財周度淨買入10年以上信用債規模持續上升至39億元;其他產品類周度淨買入7-10年信用債規模持續上升至38億元。近期銀行禁止存款補息疊加當下2.3%以下票息成爲主流。而理財規模仍在持續擴張,爲了實現一定的資產收益要求,銀行理財需要通過增持長久期信用債來增厚收益。

6、銀行理財去平滑扯出信託“兩頭在外”江湖

近日,多家信託公司收到監管通知,要求排查配合理財公司使用平滑機制調節產品收益,配合理財公司在不同理財產品間交易風險資產,配合現金管理類理財投資低評級債券,配合理財產品不當使用估值方法等問題。業內人士認爲,銀行及銀行理財與信託合作過程中應注意拿捏合規與創新的平衡,實現穩健、可持續發展。

7、權益公募理財規模縮水近10%,華夏理財“天工日開3號”資產規模近乎腰斬

根據南財理財通課題組統計,截至7月24日,除貝萊德建信理財、工銀理財和信銀理財外,其餘理財公司均披露了權益類公募產品2024年半年度報告或二季度報告。從存續規模看,34只權益類公募產品最新資產規模相比2023年末大幅縮水,總計僅爲46.53億元,相比2023年末的51.29億元下降近10%,爲9.28%,招銀理財“招卓價值精選”表現亮眼,產品6月末資產規模增長超過六成。相比之下,華夏理財“天工日開理財產品3號(先進農業指數)”上半年資產規模近乎腰斬,下降了49.3%。

8、超70%權益類理財仍處破淨狀態

根據南財理財通課題組統計,截至7月19日,在存續的35只權益類公募產品中,有27只產品(佔比77.14%)仍處於破淨狀態,其中“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淨值已經腰斬,2024年7月17日淨值爲0.4363,成立以來淨值下跌超過50%。

9、多家銀行理財子CCO離任,廣銀理財欒雪劍加盟匯華理財

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子現人事變動。基金人事獲悉,廣銀理財首席合規官欒雪劍、法巴農銀理財首席合規官張秋實都已離任。據瞭解,欒雪劍已出任匯華理財首席合規官,張秋實的去向未定。業內人士分析,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完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確保業務流程符合監管要求,包括強化產品宣傳和推介材料的合規性審查,避免誤導投資者,同時提升員工的合規意識和業務能力。首席合規官在確保公司合規經營,提升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業務運營水平方面至關重要。

10、今年三季度市場很可能再度迎來存款利率的新一輪調整,“存款搬家”現象或將強化

中信證券指出,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商業銀行運用多種方式控制存款利率,從不同渠道引導銀行負債端成本有序下行。考慮近期LPR降息、銀行息差壓力和存款定期化的問題,今年三季度,市場很可能再度迎來存款利率的新一輪調整。對於市場而言,存款利率下調可能會推動包括國債利率在內的廣譜利率進一步下行,同時“存款搬家”的現象或將強化,銀行理財等低風險資管產品迎來增量資金,增大債市配置力量。

(21世紀經濟報道、界面新聞、中國證券報、金融人事、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