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選的啟示與展望/民選專制不得人心

印度大選舉結果於六月初揭曉,讓人意外的是現任總理莫迪並未獲得連續第三次壓倒性勝利,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甚至未能獲得國會多數席位,使其無法自行組建政府。

自二○一四年首次掌權以來,莫迪一直在印度聲勢浩大。在五年前的選舉中,他的政黨獲得大幅超過半數席位而與較小聯盟夥伴贏得五四三個席位中的三五三席,挾絕對多數,粗暴對待反對派。這次莫迪的政黨僅獲二百四十席,需要在理念不盡相同的合作伙伴幫助下才能組成聯合政府。反對派印度聯盟由曾經占主導地位的印度國大黨和廿多個地區性政黨組成,儘管選舉環境極其不公平,但幾乎與印度人民黨的得票數相當。

莫迪執政十年裡,致力將一個由世俗民主制度維繫的多元化國家,轉變爲印度教優先國家,使人數達兩億的穆斯林少數民族邊緣化。他在擔任總理前,曾因「嚴重侵犯宗教自由」,被美國禁止入境長達十年。他的批評者說,他日益專制,對異見的鎮壓創造了寒蟬效應,使印度更加接近一黨制國家。經濟成長雖然迅速,但大多讓頂層致富。印度人民黨利用權力、金錢和壓力來分裂其他政黨並積極招降納叛。它有效地將主要媒體變成宣傳武器,在經濟與職位上酬庸自己人,並讓執法機構打擊反對派。

莫迪將繼續擔任總理,但他推動的「印度教主義」,將印度變成印度教民族主義國家的計劃,最終還是遇到了障礙。他需要兩個公開宣稱是世俗政黨的地區政黨廿八位議員合作組織政府,這讓莫迪的反對者抱持希望,認爲他們的影響力可能會減緩莫迪將印度轉變爲印度教優先國家的進程。

政府控制的媒體將這次選舉視爲一場註定的、自然的勝利者和一羣無足輕重之人的較量,莫迪多次宣稱自己由上帝派來。最終,以國大黨甘地爲代表的反對派印度聯盟,贏得了因莫迪治理失敗及媒體錯誤訊息而受累的選民的支持。這個年輕的聯盟訴求重點,是莫迪未能爲許多公民帶來最低限度的經濟收益,他們也面臨着歷史上的高失業率、物價上漲和日益加劇的不平等。

印度大選的結果讓臺灣選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民進黨執政八年,透過立法院絕對多數「沒有通不過的法案與人事案」,五權在握、控制媒體、豢養網軍、扶持側翼;以沒收黨產、農田水利會及司法控訴等方式打擊在野黨;關閉不友善的中天電視臺;推動溯及既往、非我族類的「退休軍公教」年金改革;大肆酬庸綠營人士、縱容支持者貪腐等,可謂卯足了勁,希望可以永久一黨專政。不料一月大選結果,不僅讓民進黨淪爲國會少數黨,賴清德也幸靠藍白分裂僅以四成選票當選總統。

觀諸賴清德就任三週來的言行,似仍緊抱「臺獨」與「非核家園」神主牌,斷絕人民亟思安居樂業的想望。另一方面,無視民進黨已不再掌握國會多數,不僅反對自己在野時推動幾乎雷同的國會改革法案,同時「當家鬧事」鼓勵所謂「青鳥行動」,仍然以爲靠話術顛倒是非可以大行其道,執政起手式令人不能樂觀。

印度大選結果再一次顯示「民選專制政府」不得人心,希望賴政府能知所進退,以人民福祉爲重,方是執政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