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性失業紀實

圖╱本報資料照片

隱藏性失業情況

1995年隱藏性失業人口跳升至10萬人,引起政府高度關注,因爲過去幾年從來沒有這麼高過。什麼是隱藏性失業?就是這些人實際上是失業,但是失業統計裡沒有他們,因而得名。

那麼,何以知道他們是隱藏性失業?又何以知道有10萬人呢?依據勞動統計定義,這10萬多人屬於「非勞動力」,就是屬於沒有工作、也不找工作的人。舉凡退休的人、在大學唸書的人、在家料理家務的人都是非勞動力,但他們並非隱藏性失業,只有「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這類非勞動力,纔是隱藏性失業。

被低估的失業率

想想,這十多萬人,想不想工作?想,但有沒有去找工作?沒有。因此被認定爲非勞動力。然而他們很可能是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或者找累了,沉潛一陣子,處境比失業者還慘,只因爲在調查期間沒去找工作而不計入失業人口,這樣所算出來的失業率豈不是低估了?

沒錯,是會低估,今年初主計總處效法美、歐,對失業者身分的認定由單週(資料標準周)向前延伸三週,結果發現失業人數馬上增加了六、七千人,證實了真的有許多人只因找工作找累了,休息一下竟被認定爲非勞動力。這只是延伸三週而已,就增加了六、七千,如果延伸三個月再加以判定,也許就會增加六、七萬個失業者,屆時我們看到的失業率自然就不會這麼低了。

1995年隱藏性失業升逾10萬人,隨着網路泡沫崩解,臺灣出現歷來首次經濟衰退,2001年隱藏性失業人數升破20萬,2009年金融海嘯漫天蓋地而來,隱藏性失業又升高,這說明當景氣蕭條,產業結構變化時,由於工作難找,就會有很多人成爲隱藏性失業,2020~2021年疫情期間,情況也是如此。

那麼,這兩年疫情已過去,隱藏性失業有明顯減少嗎?並沒有!去年逾14萬人,今年前八個月仍逾13萬,這不是小數目,當年10萬都引起府院高層關注,如今更高,卻乏人問津。多數官員可能早已不知「隱藏性失業」爲何物,然而這正是令人憂心的地方,臺灣社會有這麼多人找不到工作,而遁入非勞動力,這會帶來多少社會問題?家庭問題?當我們津津樂道失業率創24年新低時,卻忘了有十多萬家庭依舊籠罩在隱藏性失業的陰影裡,這是何等可怕的事。

被忽略的失意者

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努特.哈姆生未成名之前,由於常常找不到工作,頻遭房東催繳房租,他以親身經歷寫成《飢餓》這本小說,爲了生活他曾應徵收帳員、救火隊,最後全被拒絕,他說:「這些挫折已把我的勇氣粉碎了。」放在今天的勞動統計裡,許多時候哈姆生還是會被歸類爲「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隱藏性失業者,生活依舊四面楚歌,一百年來,我們到底有沒有進步?

觀察40年來的統計會發現自1995年以來,國內隱藏性失業一直居高不下,近年仍達15萬人之巨,數字隱藏了他們的失業身分,卻隱藏不了他們的窘迫處境,如今社會浮躁處處可見,豈是偶然?

小檔案■沒工作,且正在找工作的人,纔是失業者,一旦停止找工作,就不是失業者,而是非勞動力了。非勞動力與失業者相同點是「沒工作」,差異是一個有找工作,一個沒找工作。據此定義,「想工作而未找工作」這類隱藏性失業被歸類爲非勞動力,而非失業者。

小檔案■主計總處爲與國際接軌,年初創編新版失業率,對失業者身分的認定,由單週向前延伸三週(合計四周),在新定義下,部分非勞動力會變成失業者,以今年前八個月平均而言,舊版失業人數40.6萬、新版41.2萬,去年舊版41.5萬、新版42.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