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的IPO醫藥企業臨牀數據 打開暗門看真相| 專題

《投資者網》蔡俊

今年3月,證監會推出四項重磅新政,業務覆蓋從上市到退市,從融資到投資,從審覈到監管。在資本市場的起點上市階段,監管層將重點打擊過度融資、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粉飾包裝等。

對醫藥公司而言,很多申請企業還未有上市藥品,因此財務造假的可能性很低。不過,監管層在推出新政時強調“申請上市公司數據真實性、經營合規性的自查覈查”。因此,臨牀試驗數據成了覈查的關鍵。據Wind不完全統計,目前有三家藥企還在申請上市階段,包括中止審查、通過審覈等。

藥品因關係到老百姓治療,整個臨牀試驗的過程複雜且週期長。其中,招募患者的工作是重中之重。整個流程,由企業聯繫醫院,由醫院做患者招募,跟蹤記錄在研藥品的成效,進而反饋給企業分析。醫院可以是一家和多家,多家需指定一家作爲主要的研究機構。

在藥物臨牀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臺(下稱“臨牀登記平臺”)上,詳實記錄了每家醫藥企業的臨牀進展、參與醫院、主要研究機構、入組患者的規模預期和實際情況等。如果招股書是企業IPO的門面,那麼臨牀登記平臺就是一道暗門。

透過這道暗門,可窺見各家擬上市企業的衆生相。有入組人數與登記平臺不匹配的,也有主動終止項目又重新發起,還有信息一致但許久未獲批上市。排隊企業有沒有臨牀數據的瑕疵,我們來揭開神秘面紗的一角。

入組數據是否真實?

監管重拳出擊不久,首個終止IPO的醫藥企業出現。

6月29日,上交所公告長風藥業及保薦人中信證券撤回發行上市申請。該企業主營呼吸系統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研發,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因此採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即市值高於40億元、業務或產品經過有關部門批准、取得階段性成果等。

實際上,長風藥業有過兩次闖關科創板的記錄。2021年,該企業首次撤回上市申請,隨後於2023年二次闖關。終止上市後,市場猜測撤回原因與“科創板定位”有關。監管層在問詢函中,曾要求企業定位問題,指出其在研產品進展緩慢,研發投入相對較少等。

對此,長風藥業迴應核心的在研產品沙美特羅替卡鬆吸入氣霧劑預計2026年獲批上市,此前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延遲了臨牀入組,“截至2023年11月30日,已完成臨牀試驗入組360例”。

然而,臨牀登記平臺顯示,長風藥業的上述試驗“尚未招募”入組患者,首次公示時間爲今年5月,參加機構爲長沙市第三醫院,目標入組48人。企業所提到的360例入組,確實有個相關試驗,首次公示時間爲2021年9月,共33家醫院參加,主要研究單位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但360例只是目標入組,實際入組僅1人。

長風藥業的回覆與臨牀登記平臺的信息存在出入,有企業登記滯後的可能。不過,招募360例患者並非小數,且企業在後續試驗中也更換了主要研究醫院。其中有什麼故事,可能伴隨企業終止上市,將隱匿於世。

在研藥品到底幾時獲批

同爲創新藥企申請科創板,同爲中信證券保薦,必貝特的上市命運還在等待落槌。

2023年1月,主營抗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藥品的必貝特通過監管層會議審覈,目前還未獲得註冊批文。根據科創板上市委員會要求,該企業需在後續材料中補充說明在研產品的市場空間、競爭優勢和劣勢等。

2023年5月,必貝特披露回覆函,其在研的核心產品BEBT-908,復發或難治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適應症預計今年上市,另兩個適應症預計2025年上市。

在臨牀登記平臺上,上述預計今年上市的適應症有重大調整。必貝特先“主動終止”項目後重新發起,試驗狀態是“進行中”。兩次記錄中,研究機構均爲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目標入組患者均爲75人,已入組2人。

換言之,必貝特調整項目登記後,得重新經歷部分臨牀試驗的內容。考慮到入組患者與目標有較大差異,BEBT-908能否在今年獲批,存在更大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必貝特與天士力簽訂協議,授予後者包含BEBT-908在內的三個產品權益,如在中國大陸區域內的商業化優先談判及引進權等。天士力還是該企業的股東,雙方曾簽署股權回購協議,後終止條款。

而且,通過審覈不是萬事大吉,因爲市場上已有先例。

2023年1月,新通藥物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審覈,並於4月提交證監會註冊並生效。該企業有1款上市藥品,另有多款處於臨牀研發階段。

從註冊生效到發行,相關法規規定有效期爲12個月。因此,今年4月新通藥物成了過期失效的擬上市公司。其中緣由,該企業沒有相關聲明。

需要指出,新通藥物是按照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申請,因此在研產品的和臨牀試驗的含金量至關重要。根據招股書,該企業的甲磺酸帕拉德福韋片已完成臨牀三期的核心階段並已提交Pre-NDA會議溝通申請。

在臨牀登記平臺上,上述藥品的臨牀試驗已全部完成入組,共有58家醫院參與研究,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擔任主要機構;目標入組900人,實際入組912人。截至目前,藥品還未獲批上市。

臨牀卡住多輪上市申請

臨牀數據之所以關鍵,在於擬上市的創新藥企大多未盈利,且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因此,臨牀數據披露的真實性、有效性才成爲關鍵。

今年初,愛科百發和保薦人中信證券向上交所申請撤回上市申請材料。該企業主營賽道兒科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肺部疾病等,尚未有獲批上市藥品,2021年還曾計劃上市港交所。

根據招股書,愛科百發的核心在研藥品AK0529於2022年12月被受理上市申請。回覆函中,該企業預計藥品將於2023年下半年獲批上市。同年5月,愛科百發還與合全藥業達成合作,後者負責AK0529在國內上市後的商業化生產供應。

萬事俱備,但獲批的東風沒有等來。終止上市時,AK0529仍未獲批。在臨牀登記平臺上,今年3月該藥公開新一輪臨牀試驗進度,首都醫科大學兒童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是主要機構,共有16家醫院參加,目標入組100人,但“尚未招募”。

實際上,愛科百發的AK0529是從外部引入的藥品,2014年由羅氏授予其全球權益。不過,該企業原兩名首席醫學官在上市過程中離職,且曾有過份額較大的股權激勵。監管層注意到這點,要求企業做出解釋,後者回覆在現任研發團隊的支持下,前兩任離職對臨牀研究能力不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當然,折戟兩次上市並非代表企業無緣資本市場,因爲市場上有一個不斷勇闖的先例。

今年3月,國創醫藥在上海證監局辦理上市輔導備案。2023年底,該企業終止創業板上市,此番再戰資本市場,輔導機構仍爲民生證券,未披露上市板塊。

根據此前的招股書,國創醫藥主營化藥製劑、原料藥、中間體及中成藥。與扎堆科創板的創新藥企不同,該企業已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產品結構較爲單一,核心產品還納入國家集採,因此外界認爲盈利可持續性是上次終止的主因。

如何破除外界疑問,加速研發藥品上市是解決方案。自2016年後,國創醫藥還未有新藥申請。在臨牀登記平臺上,該企業有兩個在研產品臨牀研究中,均顯示“尚未招募”,合計60人目標入組,上海同仁醫院和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參與。

A股上市監管趨嚴,還令不少創新藥企心生想法,港交所又成了新方向。

今年6月,藥捷安康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該企業的研發管線覆蓋腫瘤、炎症及心臟代謝疾病,還未有商業化藥品,最後一輪融資時估值達45.9億元。

在臨牀登記平臺上,藥捷安康有七條管線,但基本處於臨牀早期階段。核心的在研產品TT-00420,由北京腫瘤醫院擔任主要研究機構,共32家醫院參與;目標入組50人,已入組1人。

無論是科創板還是創業板,或者是港交所,創新藥企能否憑藉緩慢的在研藥品定位科創屬性,並實現上市融資,監管層和市場會給出答案。(思維財經出品)■

IPO臨牀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