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路實踐獨處 龍應臺挑戰圖文創作

作家龍應臺10日舉辦《走路—獨處的實踐》新書茶敘,龍應臺自述在曠野、森林、田野中「走路」以逃離被網路綁架,寫下40篇練習獨處、享受獨處的自然思索,並自我挑戰以iPad Pro繪製新書的18幅插畫。(杜宜諳攝)

「每一年做一件超過自己的事!」遠離都會生活後的龍應臺,65歲登北大武山,即將迎來70歲生日的她,開始嘗試電腦繪圖,今年並推出首部圖文創作《走路—獨處的實踐》,以走路作爲對自我的救贖,也重新定義了「獨處」。

「中華文化沒有教我們如何獨處,獨處變成需要高度自覺的挑戰,那就去走路吧!」龍應臺有感於現代人即便身體獨在,心靈仍黏著於網路,「被網絡綁架」即便在深山中,只要帶着手機便身處滾滾紅塵。「以前我看19世紀歐洲思想史,可從第1頁看到800頁,但現在做不到了,看的都是網路上的碎片,若我這年齡的世代,思考和訊息都變成碎片化,年輕世代的腦又是什麼結構?」

以走路作爲獨處的實踐之道,加上拿到了iPad Pro這個新「玩具」,過去對畫畫極不自信的龍應臺開始嘗試電腦繪圖這件「超過的事」,她分享:「畫畫對自己的眼光有很大的改變」,一方面走路的獨處讓她能把心從網上抽離出來,眼睛所見「像是電影場景般」,和平日黏着的自己不同;另一方面她體驗到「走路讓自我變小」,當人與人有着眼睛相視的互動,心裡是充滿尊敬的。「因此我把走路稱之爲獨處的實踐,《走路》也許只是自己難得的小書,背後所面對的卻是重大的危機。」

因爲走路,因爲畫畫,龍應臺會把樟樹、土樟、牛樟的葉子拿來比較葉脈生長方式、厚度、氣味,思考着3種不同質感的葉子畫出來;或在菜市場買豬腳時,一邊問着胛心肉、鬆阪肉各是豬的什麼部位,一邊記錄豬肉攤鐵鉤掛着的各形各狀的肉;或用於書封的〈東港溪畔〉,是她在潮州最常走的一段路,「早晨會看着朝陽從山的棱線升起,黃昏看到蘋果般的夕陽,這種色澤、溼潤程度,多希望是孩子從小接近的。」

龍應臺今年將重新練桌球,更大的挑戰是爲了7月要參加兒子安德烈的婚禮,準備開始練舞。「先練國標吧,騷莎也是婚禮上一定會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