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東人,成了江南古鎮的“鼻祖”

東聖堂正殿供奉趙磻老坐像 趙磻老整頓市容繪畫

◎李海珉

趙磻老居黎裡而黎裡之名始著

江南古鎮,在南宋初年多數由村莊升格爲鄉鎮。時勢的選擇與民意的醞釀,各個鄉鎮必然會走出至少一位能夠調停本土居民與北方移民,又能向縣裡說得上話的人物,從而奠定鄉鎮基礎。由於文獻資料的缺失,江南古鎮大多無法考證出奠定鄉鎮的鼻祖。黎裡趙磻老,因爲宋史及地方誌書的記載,因爲黎裡的東聖堂、花園浜,也因爲黎裡百姓口耳相傳,幸運地留存下來。趙磻老的發現,對於江南市鎮的研究具有典型意義。

趙磻老(約1121—1200年),字渭師,號拙庵,山東省東平縣人,建炎年間隨家人南渡。21歲走上仕途,宋孝宗時期任臨安知府、權工部侍郎與秘閣修撰。趙擅長填詞,《全宋詞》錄有18闋詞,有《拙庵雜著》30卷,《拙庵外集》4卷。57歲歸隱黎裡花園浜,憑着他的見識、才能與品德,奠定了黎裡鎮九百來年的基礎。乾隆年間的《吳江縣誌》上有趙磻老傳。嘉慶年間徐達源《黎裡志》在《沿革》一節,明確指出:“淳熙時工部侍郎趙磻老居黎裡,而黎裡之名始著”。

趙磻老21歲憑岳父遺澤走上仕途,初任寶應縣主簿(掌文案簿記的官)。紹興三十年(1160)二月,同知樞密院葉義問出使金國,邀趙磻老以禮物官隨行,一月後禮成而返。乾道六年(1170)五月,范成大奉旨使金,趙磻老作爲書狀官再次出使,輕車熟路,一切得心應手,范成大將他推薦給丞相虞允文,丞相考察之後擢升趙爲正言(相當於拾遺,掌規諫),乾道八年(1172)任楚州知州。當時楚州兩次經受兵燹,百姓極度貧苦,趙宅心仁慈,上書朝廷,請求蠲免綢絹之貢,詔下恩准,百姓稱善。

淳熙元年(1174),趙以尚書戶部員外郎除直秘閣(秘閣,北宋所設的文史機構,收藏秘本古籍及書畫真跡,南宋時歸尚書省,設有秘閣、秘閣校理等官;直,入值差遣,因官序未到而暫行兼攝),又實任廬州知州。廬州是包拯家鄉,趙磻老決定重樹包拯形象以教化鄉里,他翻修郡學,在學宮內塑起包公立像,四處蒐羅包拯遺著,詳加整理校勘,印行《包孝肅公奏議》一書,鼓勵廬州學子繼承前賢遺澤,廬州風氣爲之大變。

淳熙二年(1175),趙磻老任兩浙路轉運副使,次年兼任臨安知府,淳熙四年(1177)五月,任秘閣修撰(修撰,史官,掌修史之職),五年二月權工部侍郎。在任秘閣修撰與代理工部侍郎期間,仍兼臨安知府職。趙喜好法書名畫,擅長書法,臨安府任上,他在太學特闢“光堯石經閣”,將太上皇帝趙構的御書石經勒碑奉安,深得孝宗嘉許,連續得到太上皇御書陸機《文賦》、王元之《待漏院記》等一批墨寶。

造福黎裡幹了三件大事

淳熙五年(1178),臨安府招兵激起民怨,軍民多次怒懟。朝廷一向稱譽趙磻老“彈壓有方,職事修舉”,可是這次卻失察了,貶謫饒州任知州。當時趙年已57歲,居住饒州後不數月決意退隱,於是就來到黎裡。

趙磻老夫婦倆帶領一批僮僕丫環,在黎裡南港西側一條無名小浜安頓下來,營建“趙家花園”。這條無名小浜,因趙家花園而得名花園浜,那條南港,也別稱花園港。黎裡百姓關於趙磻老的遺聞軼事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幹了三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一是調停黎裡本土居民與北方移民的矛盾,使得黎裡由村莊升格爲鄉鎮。南宋初年,黎裡星星點點撒落着數十個村莊,鎮西有個二百多戶村莊,在楊家橋、鮑家橋、廟橋及南柵浜一帶,村邊多種梨樹,唐朝前期稱爲梨花村;鎮東的村莊近二百戶,在何家浜、傅家浜一帶,名何家浜村。當時北方移民源源不斷地涌來,在兩村之間佔地建屋,不下2000人,這就形成了第三方勢力,爲了土地,爲了河道,矛盾頗爲複雜。趙站出來,會集梨花村、何家浜村和北來移民三方代表,會商調停,上報吳江縣令升村爲鄉。

第二件大事,整治市河,整修街道。趙作了規劃,首先利用自然河道,開挖打理,成爲貫通東西的黎川市河,其次平整街面,接下來在各緊要處建造紅欄(橋樑)。行政的升格,再加市河街面的整理,使得黎裡躋身於江南大鎮名鎮的行列。

趙磻老所做的第三件大事,是一樁文化工程。自古道主雅客來勤,趙家天天鄰里滿座。趙磻老爲青年學子講道論經,把詩詞文章作爲立身行事的重要元素。隱居於花園浜的趙磻老提高了黎里人的文化品位,使得黎裡向文明邁出了大大的一步。

趙磻老平易近人,敢於承事,處事果斷而又公平,深受百姓愛戴,鄉里大情小事,只要趙磻老一句話,沒有不解決的道理。但凡有矛盾糾紛,黎裡百姓就相約來到趙家廳堂,請趙翁裁決。後來,大家請趙翁到茶館,在這公共場所讓更多人旁聽了趙磻老的裁判。久而久之,黎裡形成了“吃講茶”的風習。

百姓紀念專門爲他建造東聖堂

仁者多壽,趙磻老於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去世,享年80歲。黎裡全鎮百姓披麻戴孝爲他送葬,爲了讓後世子孫銘記他的功德,專門爲他建造了聖堂,坐北朝南,三進縱深。第一進爲三開間門廳;後面一個庭院,緊接第二進東西兩廂樓;第三進正殿,殿中安坐趙磻老一尊塑像。

趙磻老的花園浜舊居趙家花園,明代初年以“拙庵故居”列入首批“黎川八景”的第三景,當時趙氏的居住地,亭臺樓閣、荷池假山再加花草樹木尚有保存,是黎裡鎮也是吳江縣第一個花園。歷史塵煙中趙磻老舊居與花園都已不存,不過花園浜其名連同趙磻老、東聖堂,載入地方誌書,八百多年來,趙磻老其人始終活在黎裡百姓的口頭與心中,爲江南古鎮研究,提供了物證、人證與文字記載。

東聖堂中趙磻老塑像經過重新塑造,安坐堂中,塑像身後的通天屏風上方是當年黎裡百姓擬下的“共仰渭師”四個金字,兩排柱子上的楹聯分別是:“建鎮安民直似初升日,立身行道誠如化外天”“雲卷孤峰高岸立,風馳萬水善門開”。

2017年,黎裡古鎮保護管理委員會恢復東聖堂文化陳列,作爲景點向社會開放。“君到姑蘇間,人家皆枕河”,一條巷弄、一廊一柱,都在靜靜講述着這裡千百年來的如煙往事。

供圖/李海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