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軍統特工」的見證——國民政府是怎樣失掉大陸的(一)

汪精衛。(時報出版提供)

編者按:

抗戰勝利後,大後方竟比汪精衛政府統治的地區還落後,成爲國民黨在大陸全面潰敗的主因之一。

黃光國所着《臺灣自我殖民的困境》,從國民政府特工楊鵬港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復觀,探討爲何國民政府在短短四年失掉大陸,敗走臺灣。如何從「文化中國」的史觀,看出儒家文化中的國家興衰之理。

《見證一生》是一本非常奇特的書。作者楊鵬的父親楊潤之先生,原本南京附近「瓜埠」地方上的一位鄉紳。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大屠殺之後,接受國民政府的指派,成爲軍統轄下「忠義國軍」一支游擊隊的隊長,後來竟被暗殺。

楊鵬天生體弱,他爲了報父仇,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軍統」人員吸收,在南京爲軍統局做事,成爲國民政府的一名特工。抗戰勝利後赴重慶,受戴笠軍統局高級幹部訓練;國民政府撤守臺灣後,他又奉派到日本,接受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國共對立時期,他先後在日本及香港從事情報工作。一生經歷過許多奇險,但平生做事卻恩怨分明,從不違背良心,最後總能得到奇人相助,化險爲夷。從「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華文化傳統來看,楊鵬在《見證一生》中記錄了許多他親身經歷過的「因緣果報」,故事最爲珍貴,也最可以用來教化人心。然而,這卻不是本書的目的。

本系列題爲《夾縫中的臺灣:殖民與自我殖民》。從本書的角度來看,《見證一生》跟本書主旨有關的部分有二。第一,是該書第二章「南京遊擊部隊的興起與解散」,可以讓我們看出:抗戰前後,傳統中國社會的特色;第二,是該書第四章「日本投降了,中國失敗了」,可以讓我們看出日本文化的特色;以及抗戰勝利後,爲什麼國民政府會在短短四年後就失掉大陸,敗走臺灣。

楊鵬身爲國民政府的「特工」,青年時期又在所謂的「日僞」淪陷區中成長和工作,但他對這個問題的觀點,跟港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復觀,卻是不謀而合。由於本書的目標在於提供一種「文化中國」的史觀,因此本章第二部分比較他們兩人的觀點,希望藉此看出儒家文化中的國家興衰之理。

▲忠義救國軍

楊鵬老家位於南京長江對岸,江蘇省六合縣東門外的瓜埠鎮。鎮上三百多戶人家,爲周圍鄉村農民聚集買賣之地。楊鵬的父親楊潤之爲當地有名仕紳,開設一家茶樓,一間布店,鄉下有田產,山中有山產家道殷實。那年頭,鄉人貧窮落後而無知,家庭鄰里親朋之間常有糾紛,發生互吵互鬥之事,又怯於見官,多請地方仕紳出面,主持公道楊父是當地領袖人物,正當盛年,身強力壯,聲音宏亮,判事公正。楊鵬自幼每逢三、六、九日,常見茶樓擠滿鄉民,分成兩派,各訴理由,攻擊對方。父親坐在主席位置,鎮壓爭吵,最後裁決,情理法面面兼顧,能讓鄉人敬服,感佩離去。楊鵬和父親外出時,遇見路人,常有人親切而禮貌地問好。楊鵬跟在父親身邊,也常引以爲傲。

民國二十六年,日寇以強大兵力侵華。淞滬之戰,國軍精銳二十萬,經慘烈戰鬥四個月,幾乎全數犧牲。首都南京保衛戰堅持了一個月,亦不支潰退。

日寇在南京進行舉世震驚的大屠殺,犧牲者多達三十萬人之衆。連續一個多月,日夜槍聲不斷,鬼哭神嚎,變成人間地獄。長江染成紅血,屍體漂流至分支河流,慘不忍睹。

楊鵬家隔長江,與南京對望,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經此浩劫,原本一團散沙的中國人,真的是「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都站起來,響應蔣委員長的號召,各鎮各鄉自組自衛隊,收拾國軍在南京撤退時留下的武器,建立武裝,參與抗日。

楊鵬父親原本是六合縣第三區區長兼瓜埠鎮長,他組成自衛隊,統轄五、六個鄉鎮的力量,對抗自南京出城,到城外鄉村搶虜民伕、姦淫婦女的日軍小部隊。由於自衛隊熟悉地形道路,進退攻守自如,迫使日軍不得不戒慎恐懼,挫折者多,得逞者少,因此對民間抗日自衛隊恨之入骨,楊鵬父親的聲名也逐漸上揚。

民國二十七年三月,突然有一名神秘人物,攜六、七名隨從,來到楊家,要求與楊父闢室密談。此人原名管容德,化名徐禧,奉中央命令。籌組「忠義救國軍」南京行動總隊,要求楊父支持。楊父見到他的委任狀後,立即承允,並於數日後關閉茶樓營業,充作徐的指揮所。楊父的自衛隊有兵員一百多人,槍枝八十餘支和機槍一梃,駐紮於瓜埠山頂,列爲行動總隊直屬第一大隊,下分三個中隊。隨後陸續拉攏鄰近各鄉鎮自衛團隊參加,共有三百人槍,分別成立三個大隊,下轄九個中隊。南京行動總隊成形後,聲勢浩大,南京城內的日本駐軍,由於戰線拉長,留守人數不多,從此不敢出城虜掠。

●父親被害之謎

民國二十九年農曆新年初六,中午時分,有一人到楊家傳信,謂總隊長有急事,請立即前往會晤。楊父當即隨此人外出,匆忙之間,未有任何交代。當日深夜,楊鵬的小舅舅突然隻身到家敲門,神情嚴肅,告訴楊鵬的母親,說楊父已經被害,要他立即逃亡,以免仇人斬草除根。母親哭着爲他打點了一個小包袱,並給他三十塊銀元,匆匆隨小舅舅外出。黑夜行走至江口,上了小舅舅早已準備好的一隻小船,搖到對岸南京城外郊區。至天亮排隊入城,經日軍檢查通過。步行至夫子廟一家茶樓。舅舅向主人馬氏夫婦說明因由,請收留楊鵬住在他家避難。馬家夫婦無兒女,同情他年幼喪父喪母,立即答應收他爲義子,住後院一個房間。小舅舅當天離去,從此與家鄉家人音訊斷絕。

一個月後,勉強進入高中補習學校,八月,考進汪精衛政府的中央大學,獲貧寒獎學金,食住都在學校,生活步上軌道,心中念着一個古訓:「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相信只要他自立自強,必定有報仇之日。在中大讀書那一年寒假,楊鵬回到馬家不久,小舅舅到來,神色輕鬆地對他和馬伯父說:父親血仇已經水落石出了。

仇人不是徐禧,而是副隊長王錫三。徐禧在江寧一代,聽聞楊父被暗殺,大爲驚駭,立刻趕回六合,嚴密追查,很久不得要領。最後確知兇手即爲其副手,大爲震怒,他不動聲色地以同赴某處視察爲名,邀王偕行。在途中命其親信將王捆綁,詢錄口供。王無可推卸,終於招認。徐咬牙切齒,遂親自開槍予以射殺,算是報了大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