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在很多地方凌駕了公衛政策
意識形態凌駕了公衛政策(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1957年亞洲流感致命人數兩百萬至四百萬;2003年SARS人人自危,全球付出四百億美元代價;2009年流感奪走超過二十萬條人命,損失五百五十億……過去數十年病毒警示不斷響起,血淚斑斑卻未讓我們學會教訓,更別提防範未然!
病毒感染已成爲人類最大殺手,更甚戰爭和饑荒。
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持續攀升,有些是因不敵病毒,更多是因長期貧困、政治經濟受創、醫療系統不堪負荷而倒下。對抗病毒需要傳染病監測系統、超前部署、圍堵減災、疫苗開發,以及最重要的,敢於任事的國家與國際社會。
疫情第一線,剖析病毒發展、新冠趨勢、各國及世衛行動的第一本書。
作者以人類戰勝多數傳染病的故事揭開序幕,對比現在如何落得被新冠病毒攻陷。透過科學研究軼事、政府的錯與除錯、世衛進退維谷的角色、疫苗生產的進程與難題,歸納出迫切的因應之道及備戰能力。
【精彩書摘】
當中國終於展開行動時,無疑成效驚人,即使社會和經濟都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戴伊的團隊發現,通常新年後的那個月會有六百七十萬人離開武漢,但今年幾乎是零,這爲其他城市和國家爭取到了備戰的時間。
最後共有一百三十六個中國城市關閉公共運輸系統,兩百二十個城市禁止大型集會。及早反應的城市在疫情爆發後第一週,確診數少了三分之一,有效拉平疫情曲線,每個患者感染的人數大減。戴伊的研究模型顯示,光靠武漢封城或其他城市暫停各項活動無法扭轉疫情曲線,兩者並行才見成效,確診數也因此減少百分之九十六。武漢當局要求人民每天報告體溫,一些沒封鎖的城市則會先量過體溫才讓人進店消費。發燒的人可前往﹁發燒門診﹂檢查。輕症者隔離於改造過的體育場和會議中心,並對患者接觸過的人進行追蹤檢疫。
由世衛組織帶領的國際團隊在二○二○年二月底前往中國考察防疫成果。根據他們的報告,中國成功讓持續上升的疫情曲線快速下滑,阻止病毒在湖北以外的省分出現社區傳播,大多數病例都是家庭傳染。以任何標準來看,這都是了不起的成果。
帶領這支考察團隊的加拿大流行病學家布魯斯.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從北京飛回世衛總部召開記者會那天,他的紐芬蘭腔因爲時差而比平常更爲濃重,但他說他相信中國病例減少確實不假。中國境內的醫師已經提到要恢復正常門診,﹁發燒門診﹂外也不再大排長龍。治療新冠肺炎的抗病毒藥要進行大規模藥物試驗,竟然還找不到受試者。
艾爾沃德表示,中國一開始的延誤或許把病毒放了出來,但後來大刀闊斧的抗疫行動卻爲世界爭取到更多時間。儘管新冠肺炎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到中國以外,但我們難以想像要是中國沒有先鎮壓國內的疫情,後果會有多麼慘烈。
﹁現在我們知道怎麼對付這隻病毒了,我們知道該做什麼,﹂艾爾沃德說。他駁斥了唯有中國能落實圍堵行動和保持社交距離的說法—其他國家也能採用這樣的模式,再按照自身情況調整。他不確定的是其他國家是否﹁瞭解快速行動的必要﹂。
顯然大多數國家並不瞭解。各國真的開始認真投入抗疫時,病毒在義大利、英國和美國早已如火燎原。三月底,湖北以外的中國省分通報的確診數不超過一千五百例,但美國十五個州的確診數已經超過這個數字,而中國一省多半比美國一州的人口多上許多。
然而,仍有一些地方不用像中國和歐美一樣封城也成功圍堵病毒。香港、南韓、新加坡和臺灣或許是最好的示範,藉由超前部署和擴大篩檢遏止病毒擴散。從他們的成功例子中可見,若中國的傳染病通報系統在第一批病例出現時就啓動大規模圍堵行動,結果或許會很不一樣。
這些成功抗疫的國家也對人民說了實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早在二○二○年二月八日就在臉書上告知國人,儘管政府強力圍堵,病毒仍有可能在社區傳播,同時他也大致說明日後所需採行的自我隔離措施,﹁這樣大家才能做好心理準備。﹂
﹁恐懼會讓人︙︙做出雪上加霜的事,例如囤積口罩和食物,或將疫情爆發怪罪於特定團體,﹂李顯龍說道。但另一方面,當國家針對高危險羣進行隔離檢疫時,也有學生主動爲居家隔離者送餐,商會、工會和公共運輸也﹁多出一分力﹂維持社會運轉。﹁這就是我們,﹂他說。︵原注40︶有些國家仍在否認疫情之際,這樣的表現令人動容。世衛組織的資深專家表示,取得大衆的信任是面對恐慌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些國家都有類似的抗疫經驗。二○一五年,南韓爆發MERS︵中東呼吸症候羣︶,多虧醫院的傳染病防治系統和隔離檢疫才控制住疫情。而香港、南韓、新加坡和臺灣當年都受到SARS 重挫,因此瞭解快速反應的必要。
香港追蹤並隔離患者接觸過的人,關閉學校、取消大型活動、隔離檢疫來自疫區的旅客,並鼓勵民衆在家工作。三月底,確診人數只剩下七百一十五例,其中九十四例無症狀,四例不治。這些措施同時將流感減少將近一半。︵原注41︶所有的傳染病都一樣,抗疫成功與否取決於一般人的行爲,即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三月時,新加坡的大學講堂最多隻能有五十名學生,而且彼此要距離兩公尺,還要拍照記錄誰坐哪個位子,以備日後追蹤檢疫之用。雖然沒有關閉公共空間,但入內
前都要先量體溫,一方面讓大衆安心,一方面也有利於發現感染者。
在政府的督促下,南韓企業二月初就推出新冠肺炎快篩試劑。人民受檢時,國家實驗室隨即複檢結果,用有效的方式快速檢驗新試劑以節省時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卻堅持試劑要先通過美國檢驗才能對外使用,因而拖慢了檢驗速度。
此外,南韓還在三月底發明﹁得來速﹂檢測。檢出陽性者予以隔離,接觸者採檢送驗。四月時即使尚未嚴格規定社交距離,確診數就開始減少。新加坡和臺灣的情況也類似。這些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把握了中國錯失的超前部署。儘管數位隱私專家對其間涉及電子監控擴大的問題表達合理的疑慮,但疫情確實控制住了。
然而,不一定要有跟冠狀病毒纏鬥的經驗才能採取正確的行動。義大利倫巴底區的沃鎮︵Vò︶藉由全面篩檢和隔離檢疫控制疫情。︵原注42︶病毒第一輪猛攻時,應該有更多國家也能做到如此,可惜很多還是徹底失敗了。
別的不說,這些成功抗疫的例子證明,及早防堵病毒能有效控制疫情。而中國如果更早行動就可能阻止事態擴大。儘管如此,判斷錯誤的絕不僅有中國。
(本文摘自《世紀病毒COVID-19》/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黛博拉•麥肯齊Debora MacKenzie
國際知名戰疫記者。擔任《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及其他相關平臺記者超過三十年,主要報導領域爲新興傳染病。
新冠肺炎爆發之初,麥肯齊是警告疫情可能會進入全球大流行規模的先驅吹哨者之一。從SARS到狂犬病,從伊波拉、愛滋病到流感,麥肯齊都站在抗疫第一線,將疫病從何而來、如何散播、人類該怎麼防禦的資訊帶給全球讀者。除了傳染性疾病,對於社會科學與國際組織的發展亦卓有專業分析。
二○一○年獲得美國微生物學會公共事務獎,也曾獲頒英國科學作家協會作家獎。從事記者工作前爲生物醫學研究人員。
【譯者簡介】
謝佩妏╱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譯有《爲了活下去》、《時光的皺摺》、《橡膠帝國》等書。
黃薇菁╱輔仁大學生物系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德遜分校動物學碩士。
《世紀病毒COVID-19》/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