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腸息肉不想變腸癌,3種東西儘量少吃,再饞也要忍住

最近一段時間,吳阿姨發現自己的排便出現了問題,原來她每天早上起來都會固定排便一次,這幾個月來總是隔天排一次,每次排還很費勁,有時候糞便內還會有血液。

這讓她感覺情況不對,抽空去醫院做了個胃腸鏡檢查,經檢查發現她的腸道內有一個巨大的新生物,幾乎將腸腔堵死了,她的排便異常正是因爲這個息肉所致。由於息肉體積過大,無法在檢查中直接切除,只能另行安排手術時間。

瞭解到吳阿姨的丈夫也時常有排便困難的症狀,醫生建議讓他也來做個檢查。果不其然,丈夫的腸道內也發現了多個息肉,但體積都比較小,所以在腸鏡檢查下直接切除了。後續的病理結果顯示爲良性,這才讓吳阿姨夫妻倆鬆了一口氣,還好還好!

一、爲什麼一發現腸息肉就要切除?能不切嗎?

息肉是指人體黏膜表面的贅生物,其大小、形態不一,小到幾毫米大到幾釐米,數量也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數個,一些嚴重的患者整個腸道內都是息肉。

《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息肉可分爲腺瘤性、炎性、增生性以及錯構瘤型四種,其中腺瘤性息肉的危險性最高,通常被認爲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幾乎所有的結直腸癌都起源於此。

臨牀研究發現,約有9成的結直腸癌發生是由正常黏膜——炎性細胞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這個過程而來的。當腸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時會出現損傷,沒有及時干預會演變成息肉。日常的不良生活習慣與息肉的生成有很大相關性,如吸菸酗酒、飲食不了等,其中吸菸的相關性最爲顯著。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思德表示,一般認爲帶蒂、直徑<2cm、表面光滑且活動度好的息肉爲良性;而直徑>2cm、黏膜下扁平、表面有出血或潰瘍的,往往提示惡變。

數據顯示,息肉的惡變概率和大小有直接關係,<1cm的息肉惡變率僅有1%、1~2cm的約爲10%、>2cm約有46%爲惡性的。在腺瘤階段及時將息肉切除,可有效預防腸癌發生,如若沒及時切除的話,會讓結直腸癌風險增加4倍左右。

不過一般情況下,只要發現腸息肉,醫生都會建議你切掉。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通過肉眼難以辨別息肉的良惡性,只有切下來進行病理檢查才能明確;二是任何大小的息肉都不是100%安全,在小的時候切掉創傷會小一些;三是息肉演變成癌症需要5~10年的時間,具體的時間無法明確,何不如在良性的時候直接扼殺在搖籃裡,以絕後患。

二、5個早期症狀,哪怕出現一個也要儘早檢查!

上文提到,大部分的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如果可以及時發現息肉並進行切除,就可以預防腸癌發生。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去進行腸鏡檢查,也無法及時發現息肉。

那可以在日常多觀察身體表現,出現這幾個不適,很可能是腸癌發出的信號。

1、不明原因便秘

一些體積較大的息肉會堵塞腸腔,導致糞便無法正常排出,引起便秘症狀出現。且便秘也容易引起息肉發生,因便秘會導致糞便長時間在腸道內停留,內裡的毒素可能會反覆刺激腸粘膜,誘發贅生物出現。

2、便血

便血癥狀一出現,很多人會理所當然認爲是痔瘡,但其實腸息肉、腸癌也會引起便血癥狀出現,建議出現症狀後及時就醫。

3、腸梗阻

一些體積較大的息肉在腸道內會形成梗阻,進而引起劇烈的腹痛、嘔吐以及噁心等症狀出現。

4、帶粘液排出

腸息肉表面的黏膜在糞便通過時會受到破壞,壞死組織會因此而脫落,表面會滲出液體,在排出的糞便表面會帶有明顯粘液。

5、大便變細

排便時發現糞便明顯變細,如同擠牙膏一般,需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腸息肉發生癌變了所致。

需要提醒的是,大部分罹患息肉的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只能通過腸鏡檢查及時發現,腸鏡檢查是發現息肉、腸癌的金標準。

三、遠離腸道息肉,牢記少吃3種食物

息肉的發生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日常要注意少吃這幾種食物。

1、紅肉以及加工肉類

紅肉以及加工肉類內有血紅素、亞硝酸鹽以及高溫烹飪產生的雜環胺等成分,這些物質會刺激腸息肉以及腸癌發生。

2、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的食物會給胃腸道帶來較大負擔,讓其蠕動速度下降,增加息肉的發生風險。日常常見的有油炸食物、動物內臟以及肥肉等。

3、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的食物會對腸道帶來不良刺激,容易刺激息肉產生,日常一定要儘量少吃。

息肉與腸癌的發生有明顯相關性,對此一定要引起重視,日常多關注身體表現,發現異常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參考資料:

[1] 《檢查發現了腸息肉,切不切?》.廈門市中醫院 2024年04月13日

[2] 《腸息肉來臨時,6個早期症狀,哪怕出現一個也要儘早檢查!》. 醫學原創故事會 2024年06月12日

[3] 《長了息肉、結節……醫生提醒:少吃這幾類食物!》.科普中國 2023年10月13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