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從不可能開始

一九五五年四月四日下午一點,基隆碼頭人頭鑽動,空氣中瀰漫着興奮的氣息。在熱切歡呼聲與鞭炮聲交織下,一艘煥然一新的舊式帆船,緩緩起碇航行。船身側面,工工整整漆着「自由中國號」字樣。

這是基隆漁港罕見的熱烈景象,約莫一千五百位羣衆擠在小小碼頭,其中還包括基隆市長謝貫一、漁業復興管理處(FRA)董事長陳良等名人,很多老老少少則是從各地趕來的支持者。

他們聚集在此,歡送在當時已不多見的中式風帆出航;而這艘船出航的規格,堪稱備受禮遇:漁管處派出「漁定輪」,負責拖引出港港務局港警所等單位,派出共九艘船舶送行至外港。到了防波堤外,船隻揚帆向東北海面駛去時,還有海軍的「五四艦」及「五四五炮艇」,隨行護送一段航程

其實當天上午十一點,曾舉行一場盛大的歡送典禮。謝貫一市長、陳良董事長,先後登臺致詞;「自由中國號」船長種玉麟,也做了簡短的演說,感謝各界的鼓勵和協助,誓言此行會努力克服困難、完成計劃。最後,他和全體船員周傳鈞、陳家琳、徐家政、胡露奇、麥克文,接受了青年救國團代表及基隆市學生代表的獻花。

種玉麟口中的計劃,正是這趟航程備受矚目的主因──「自由中國號」將橫渡太平洋,前往美國東岸羅德島,參加「瑞典國王杯國際遊艇賽。這項競賽預計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一日登場,航程是美國羅德島新港,到瑞典哥登堡,要橫渡整個大西洋

國際遊艇賽!橫渡兩大海洋!在一九五○年代的臺灣,敢於編織這樣的夢想,並且動手破除障礙、付諸行動,最終聚足相關要件,得以展開航程,絕對是教人熱血沸騰的壯舉。

臺灣漁夫編織國際遊艇賽大夢

發想的開端,來自The China Daily上的一則新聞

一九五四年十月,初秋的某一日,在漁管處擔任機動漁船船長的周傳鈞,無意間讀到The China Daily一則外電:【紐約先鋒論壇報導】爲慶祝瑞典皇家遊艇俱樂部成立一百廿五週年,紐約遊艇俱樂部宣佈,明年將與瑞典共同舉辦「瑞典國王杯」橫渡大西洋遊艇賽。參賽船隻將於一九五五年六月十一日,從羅德島新港出發,終點爲瑞典的哥登堡。

這則小新聞,登在報紙極不起眼的角落,卻勾起周傳鈞莫大的想像。

他十八歲那年,也就是一九四四年(民國卅三年),爲了抗日而離家從軍,曾在緬甸跟美軍並肩作戰;抗戰勝利後考上翻譯員工作地點在上海,隸屬聯合國轄下的漁業管理處。

當時漁管處正準備接收由美國引進的二百艘柴油漁船,翻譯員的工作就是協助不同國籍的船員溝通,好完成移交任務。六個月的工作合約結束時,周傳鈞已愛上航海生活。

不顧家裡反對,周傳鈞放棄讀大學,選擇從翻譯員降格爲船上學徒薪資也降了一半,僅區區卅五元。不過,三年內,他從學徒升爲漁夫,又升到大副;廿一歲時就當上船長,在山東、海南島、上海、臺灣的海域捕魚。廿三歲那年,漁管處改隸經濟部主管,船長月薪不高,但可從漁獲分到獎金。

雖然駕駛機動漁船,周傳鈞卻對中式傳統帆船極感興趣。那些大大小小、外表陽春的船隻,是沿海漁民的作業工具。早期,這些船滿布近海海域,在各種天候下捕魚。後來,隨着臺灣漁業發展機械化,帆船慢慢被淘汰、消失。

即使如此,周傳鈞依舊見識過這種傳統船隻的「威力」,且印象深刻。他管轄的機動漁船,配置着三百匹馬力的柴油引擎。有次出航遇上暴風雨,他加足馬力駛向避風港灣,只見不遠處一艘風船雙帆盡開,也往同一個方向航行。當他奮力抵達港灣時,風船已下好錨,船帆也已卷收妥當,安適地躺在港灣懷抱。

那次經驗,讓他對帆船充滿景仰

The China Daily的新聞,使他血液中蟄伏已久的冒險因子,再度竄流激動;多年前那場暴風雨的記憶閃現腦海,「帆船能參加這樣的遊艇賽嗎?」周傳鈞心想:「管他的,寫信問主辦單位有什麼難?!」

內心深處,他對大海的嚮往極其強烈。捕魚時,漁船最遠只離開陸地幾天,遠處海天一線的寬闊海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如果有機會闖蕩太平洋和大西洋,暫時離開現實環境中的一切人事物,什麼也阻擋不了他對揚帆出海的憧憬!

無視於身邊夥伴們的調侃,周傳鈞在夢裡駕着帆船,置身於大西洋風暴,瀟灑地乘風破浪、輕舟快行。儘管現實情況是,臺灣跟美國西岸隔着遙遠遼闊的太平洋;儘管還要從西岸橫跨整個美國,或沿海岸航行,才能到達東岸的紐約;儘管然後要再橫越大西洋,才能航向瑞典;儘管周傳鈞根本沒有自己的帆船,也不懂遊艇賽。

好幾個星期過去,周傳鈞收到一封英文電報,同意他加入風帆組的比賽。頓時夢想似不再僅是夢想,但是,還有一些問題亟待克服。

重重編織,橫阻眼前

首先,是周遭的大環境。

一九五○年代,整個世界陷在冷戰氛圍中。以美國、蘇聯爲首的兩大集團,進行着壁壘分明的對抗。臺灣很小,且僻處遠東一隅,但並沒有置身事外;這裡是美國陣營的一分子,一九五四年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建立正式軍事同盟關係後,地位更是明確。

縮小範圍看亞洲,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南北韓戰火交加,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介入,派出聯合國軍隊,由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擔任最高統帥。北韓不甘示弱,向蘇聯、中共求助,結果中共同意出兵。對峙雙方互有後援的情況下,緊張情勢更形升高。臺灣海峽一帶,也是零星戰火不斷。

國民政府雖於一九四九年退到臺灣,但國共內戰並未完全止息。這年十月,共軍大舉侵犯金門,爆發慘烈的古寧頭戰役。之後雙方在閩浙沿海,連年爆發多次軍事衝突,互有勝負。

戰火陰影下,臺灣社會瀰漫着緊張、動盪的氣氛。「戒嚴令」於一九四九年頒佈,夜間燈火受到管制,實施宵禁,臨時外宿必須報備。

一九五五年初,中共海陸空軍再次大舉進犯一江山,守軍七百廿人全數陣亡。國民政府緊急撤離大陳島

文轉B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