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煎雞胸也能當國宴菜?它藏新加坡「養肉救國」大商機

吃雞原來不用蓋一個養雞場?越來越多生物科技新創,用細胞培植等方式,生產出貨真價實的肉。(圖/Good Food Institute官網)

一個缺地、缺水的小國,若要避免斷糧、守住糧食安全,該怎麼做?

答案,是「養肉」。

它9成糧食靠進口

科技造肉提高自給更拚外銷

全國僅不到1%的農地,90%糧食靠進口的新加坡,在2020年,成了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核準販售「細胞培植肉」的國家,這決定轟動全球,美國福斯新聞用「創造歷史」來形容。

在通膨、全球缺糧的此刻,蕞爾小國因地狹人稠資源少、進口糧食佔比高,通常會是最先受到影響的「受災戶」,其中包括新加坡,還有臺灣。臺灣糧食進口占比雖比新加坡低,但也高達7成,同樣可能受到糧食危機衝擊。

但新加坡已拿出辦法,用細胞培植肉對抗危機。這種肉不是素肉、假肉,而是貨真價實的雞肉。科學家取雞的肌肉乾細胞,在實驗室生物反應器裡養大,過程像釀啤酒,而非養雞;它吃起來跟雞肉一模一樣,卻沒有雞被屠宰,沒有樹因它倒下。

今年聯合國COP27氣候峰會上,新加坡政府甚至已在四季酒店宴請8國領袖及代表,品嚐細胞培植雞肉3吃——串燒、炸雞皮、煎雞胸。

小國新加坡,正在掀起一場糧食革命,變身食品科技業的世界首都。

智庫好食研究所(Good Food Institute)亞太區董事總經理葛斯克(Mirte Gosker)接受《衛報》採訪時說,新加坡「無疑是領先亞洲,甚至全球的替代性蛋白質中心。」

正因爲小,新加坡不得不變。

它因糧食多靠進口,易受糧荒和價格波動的威脅。今年6月,只因馬來西亞禁止雞肉出口,新加坡立刻鬧「雞荒」,讓新加坡人連海南雞飯都吃不着。

戰亂、供應鏈動盪會影響糧食供給,氣候變遷也提高國家斷糧危機。聯合國示警,全球人口在2050年逼近百億大關,糧食需求將大漲59%,全球勢必搶糧。

新加坡因此提早佈局,在2019年宣佈,要在2030年糧食自給率達30%,它一邊用科技提高蔬果、雞蛋產量;一邊科技造肉,企圖成爲全球最大的培植肉出口國。同時,這個計劃還能減碳。

根據聯合國農糧署,畜牧業佔全球碳排快1成5,比全球汽機車加總還高;而量產的培植肉只須用到生產傳統牛肉5%的土地、不到3分之1的水,並只排出8%的溫室氣體。

砸44億吸引食品科技新創

催生亞洲最大養肉廠

爲加速人造肉上市,新加坡推動透明的審查流程與標準,成立「未來食品安全中心」(Future Ready Food Safety Hub),整合研究,協助企業完善數據,走完審查流程,並提供諮詢、專業測試和產品安全驗證等周邊服務。

它透過淡馬錫控股成立食品科技創新中心,提供空間、實驗室、前期測試設備,降低新創進入資金門檻外,它還砸了1億4千4百萬美元(約合新臺幣44億元)投資城市農業、替代性蛋白質、未來食物等研究。

友善的制度環境和配套,吸引了衆多食品科技新創,想以新加坡爲舞臺,向世界展示火力。

根據《2022年亞太農業食品科技投資報告》統計,今年上半年亞太區360筆食品科技投資交易、逾50億美元,新加坡排全區第3,僅次於印度、中國,前者國土是它的4千倍,後者是它的1萬3千倍。

一個彈丸之地,卻至少擠進36家替代性蛋白質公司,募資超過2億1千3百萬美元(約合新臺幣65億元),除了知名的2大植物肉巨頭超越肉類、不可能食品,還有全球第一個用幹細胞技術培養蝦蟹的新加坡新創美味肉品(Shiok Meats)。

在COP27晚宴上,爲各國元首提供培植肉菜餚的公司,也是以新加坡爲據點的舊金山培植肉新創好肉(Good Meat)。

好肉是全球唯一獲准販售的細胞培植肉,其母公司Eat Just去年獲得高達2億6千7百萬美元(約合新臺幣80億元)的培植肉投資,創業界紀錄,它宣佈要在新加坡蓋亞洲最大的培植肉工廠,預計2023年啓用,年產數萬磅。

只是,新加坡搶先佈局,多數國家仍在後方觀望。原因,一是成本仍高,二是消費者接受度不明朗。但,新加坡小,沒有傳統畜牧供應鏈壓力,卻也成了它的助力。

回望臺灣,去年因疫情、氣候影響,糧食自給率不升反降;政府分析,這是因臺灣貨在價格上無法與進口糧食比拚。不過,歸因消費者只是其一,但這限制,應該有更具創意的方式突破,而非兩手一攤。

新加坡的解法,未必適合臺灣,但它積極面對危機的精神,仍帶給我們啓發:當你清楚自己的劣勢,有時,反能比別人佈局更遠、起跑更早,原本劣勢將成爲別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

商業週刊18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