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撐起夕陽產業 MIT富發牌創1.3億營收

37歲的富發牌古着鞋創辦人呂紹楠父母早年都在鞋廠工作母親產業外移被裁員失業後,家人菜市場賣過水果、玩具,最後靠擺攤賣鞋養活一家五口。

大學畢業他到友達當勞安工程師,但結婚生子的生活壓力讓他開始兼差賣鞋,無心插柳以大紅、大藍的客家花布,創造出具臺灣味的鞋款

主打臺灣製作平價鞋款,且開放經銷,富發牌締造去年1.3億元營收,成臺灣最大本土自制鞋品牌。與父母同樣走上靠鞋吃飯這條路,努力爲夕陽產業續命,也成呂紹楠給自己的使命。

「上個月臺中大里這邊的工廠倒了2間、南部也倒了2間,最近聽說又有人要收;我做這行13年了,臺灣起碼收了50間鞋廠。」呂紹楠將車駛進一家配合了6年多的鞋墊廠,不到10位工人,正熟練地進行製鞋加工

跟着呂紹楠從彰化伸港到臺中大里拜訪廠商,他拿起一隻橡膠鞋底聞了起來:「我很喜歡聞橡膠味,鞋底用料純不純,我用聞的就知道,有其他添加物的,味道聞起來不一樣。」

今年37歲的呂紹楠,2004年沿用母親在逢甲夜市擺攤賣鞋的店名,成立「富發牌古着鞋」,專賣臺灣製造的各式鞋類。只有一間直營店,靠着70多家的經銷商,去年賣出了50萬雙鞋,海外經銷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年營收1.3億元,是最大本土的臺灣製鞋品牌。

60年代,臺灣中部曾是製鞋工業的重鎮,全盛時期,年外銷量達一億雙鞋,但這座足以養活數10萬人的製鞋王國,20年後卻因人力成本提升、產業外移而沒落。

呂紹楠的父母親年輕時都在鞋廠工作,父親是捆工包裝,母親李碧花則負責車縫鞋面、剪線頭,後來鞋廠無預警外移倒閉,家人輾轉在逢甲夜市開富發牌鞋攤賣鞋。

其實,呂紹楠所學跟製鞋完全無關。呂紹楠大學唸的是勞工安全衛生,加上當時臺灣製鞋業開始沒落,他退伍後在友達中科廠上班,「我22歲開始工作,月薪4.2萬元,但沒多久小孩就出生了,是一對雙胞胎…我老婆沒在工作,單薪家庭錢不夠用,我看我媽在賣鞋子,就去批了拖鞋擺攤兼差。」

當時呂紹楠早上7點起牀到友達上班,下班後,晚上7點又去逢甲屋臺街商場兼差擺攤,呂紹楠笑說:「那真是ㄍㄧㄥ着做,有時晚上都忙到12點。」

初期,呂紹楠賣的是跟人批發來的、一雙一百元的拖鞋,「拖鞋的利潤很好,一雙可以賺40元,但拖鞋有季節性,我之後就改批布鞋來賣。」蠟燭兩頭燒的兼差做了一年多,存了2萬多元的呂紹楠開始去逛布莊找布,試着做自己喜歡的鞋子。

「我是做鞋子後纔開始逛老布莊,因爲我很喜歡看材料、布料。」呂紹楠難掩興奮:「你知道嗎?臺灣有很多老布莊的布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只是沒人把它當成商品,再做成成品銷售。我去剪了一些臺灣特色的客家老花布做鞋子。」呂紹楠找上開製鞋廠的親戚幫忙生產,以客家花布做了100雙布鞋,並將早年臺灣人上菜市場買菜的茄芷袋(網袋),做成裝鞋提袋吸睛,成立「富發牌古着鞋」,在逢甲夜市試水溫。

拿出一雙客家花布製成的童鞋,鮮豔的大紅底色襯上粉色的花朵雖搶眼,呂紹楠卻苦笑:「市面上沒有人會用花布做整雙鞋子,鞋子做出來很有特色,但我搬了一張板凳坐在屋臺街顧攤,從晚上7點到凌晨12點,一個月營業額才2、3千元,我常常等於沒開市。」

所幸擺路邊攤無需店租,靠着客人口碑介紹,擺了2個月,呂紹楠終於賣掉第一批鞋。業績看似不佳,但他發現,由於可全程掌控制鞋流程,一雙390元的鞋子,實賺近200元、利潤豐厚,半年後他便辭去友達的工作,決定創業賣鞋。

「我去便利商店把所有講創業的書買回來看,裡面有個案例是一位50歲的銀行經理,爲了圓夢開咖啡廳,鼓起勇氣離開金融圈創業。我覺得,50歲的人都有這種勇氣,我才20幾歲,怎麼連創業的勇氣都沒有?」

從高科技轉入被視爲夕陽產業的製鞋業,出身鞋廠的父親率先投下反對票:「我爸說,這已經很傳統的產業了,怎麼還想做?在友達不是很好嗎?」呂紹楠說:「我想如果賣鞋一個月能賺5、6萬元,夠維生就好,萬一鞋子最後還是做不好,我有勞安的甲級證照,頂多再回去做勞安。」

母親李碧花則信心滿滿:「他爸爸希望他待在友達,但我認爲他只要想清楚就好。剛開始他一天賣不到3雙,我一直鼓勵他,戲棚下站久就是我們的。」

創業頭2年,呂紹楠觀察,佔據臺灣休閒、運動鞋市場的,多是國際一線品牌運動鞋和帆布鞋,但歐美品牌的鞋子楦頭偏窄,不適合東方人腳型

2008年,呂紹楠透過父親認識臺中、彰化一帶的老鞋廠,自行開發模具製鞋。此外,他也跑遍全臺老布莊找有特色的臺灣花布製作休閒鞋,原本因產業外移已奄奄一息的製鞋廠和布莊,又因富發牌重新忙碌起來。

「鞋子好穿首先楦頭要符合腳型,鞋底要軟。」呂紹楠開發出更寬更軟的楦頭,不僅符合東方人腳型,還找來替國際一線運動品牌生產橡膠鞋底的工廠合作,開發彈性鞋墊,合腳好穿加上平價行銷助力,富發牌最貴的鞋子一雙僅790元,隔年便賣出一萬多雙鞋。

尤其與同價位的中國製鞋款相比,富發牌使用的橡膠品質更純、沒有惡臭味,讓富發牌尋得生機。呂紹楠還透過當時最流行的網路平臺「無名小站」並開設官方網站行銷,主打全臺灣製造的鞋款,逐漸吸引批發客和學子目光。

「今年光開模具,我就投入300多萬元,以平價鞋來說,我們算是很敢開模的。」呂紹楠解釋,一套模具18萬元,成人鞋要做6個尺寸,童鞋則是9個尺寸,但開模的風險高,以新模具製作1千雙鞋推估,若銷量不如預期,未來也不會再用相同鞋模,投資等同報廢,本土品牌少有人願意投資開模。

「早期臺灣布莊生意好,是因爲顧客會買布回家做枕頭、棉被、窗簾,現在誰去買布回來加工呢?」呂紹楠舉例:「一尺布30公分,臺灣的老布莊一天可能都賣不到一尺,可是臺灣布料的染整以及印花技術很強,早期國際鞋廠的布料都從臺灣出口,我就想從源頭開始都在臺灣做。」

「如果鞋底、鞋墊這些製鞋前段加工不留在臺灣,後段鞋盒、包裝、吊牌更不可能在臺灣,這些廠可能就倒了。」目前與呂紹楠配合的針車、裁斷師傅全臺有500多人,大多已5、60歲,一雙古着鞋意外爲夕陽產業續命。

採訪間,呂紹楠多次提到對臺灣產業斷層的憂心,他也常充當富發牌的臉書小編寫到:「買一雙本土臺灣製造鞋子,很多相關產業是連帶受到你的照顧!布料、內里布是臺灣織女故鄉和美紡織廠、鞋帶是臺灣彰化伸港、鞋盒是清水專門加工生產、鞋底是豐原工廠生產的,連小小的標籤貼紙都是臺灣大里印刷廠…」

如此用力號召網友「用新臺幣愛臺灣產業」,一切都來自對母親早年被裁員的不捨。呂紹楠說:「我念幼稚園的時候,我媽的工廠突然外移到中國去,那麼大一間工廠,臺灣的工人一瞬間都被廠商拋棄了。」

呂紹楠回憶:「我媽做了8年多,突然大家不到30歲都失業…他們去菜市場賣西瓜、賣玩具,後來纔開始賣鞋子,當時生活真的很苦。」

「這幾年鞋廠、布莊只有收,沒有新開,以前幫我做茄芷袋的廠也倒了。」呂紹楠無奈地說:「製鞋鏈一斷層,要想把這些人聚回來、組工廠,根本沒那麼容易,我做的,就是給傳統產業一個平臺生存。」

2008年,打出知名度的富發牌,開始有經銷商找上門批發,呂紹楠也樂得合作,「臺灣的市場就這麼大,只靠內需不太能活,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他們都主動來找我批發鞋子。」

不過,呂紹楠近年已鮮少製作客家花布鞋,「很多有花布的老布莊都倒了,加上現在流行走簡約風,太花的鞋子沒人穿,我們現在也開發機能性布料,讓鞋子更輕薄、透氣。」

如今,富發牌已是國內最大本土的臺灣製鞋品牌,遍及海內外的經銷商共70多處,但除一家臺中逢甲總店,呂紹楠迄今堅持不開加盟店,「開店要有很多資金,我希望你手上有一點錢就能來找我批發鞋子、做生意,這樣臺灣的製鞋產業才能活下去。」

把玩着手中的橡膠鞋底,他習慣性地又聞了聞手中的鞋說:「你看這個鞋底的彈性這麼好,可耐折、耐磨50萬次。我希望讓人瞭解,原來這塊土地上,還有人很在乎臺灣的產業,在努力地做這樣的東西。」

臺北 陳先生

我88歲了,富發牌的鞋子很好穿、很耐穿,我穿了好幾年,穿得很習慣,像出門要騎機車,我一定都穿他們家的鞋子,因爲鞋底很止滑,走路比較穩,騎車腳踩在腳踏墊上,連下雨天都不會滑。

更多鏡週刊報導【本土布鞋王】復興臺灣鞋業 他籲政府借鏡韓國東大門 【本土布鞋王】堅持不開分店 老闆用這招讓製鞋業活下去【本土布鞋王】一雙花布鞋 爲臺灣夕陽產業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