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快樂 纔有健康臺灣
日前,總統府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賴總統表示要改善醫事人員工作環境;且將啓動「健康臺灣深耕計劃」云云;他還強調這些都代表政府打造「健康臺灣」的決心,也證明「健康臺灣」不是口號,而是已化爲具體行動。
但是,有快樂的醫療人員,病人才有好的健康照護與就醫經驗。這是「健康臺灣」等醫療政策裡最最核心的問題。卻尚未見到有什麼重要政策關注。
醫療人員快樂嗎?從離職潮、醫護量能不足、關病房、等等…皆已說明。
醫療人員有多不快樂?國內少有人關心。以美國爲例,醫師是自殺率最高的職業,每年四百餘人、約兩個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生的量,就這樣沒了。美國早設有專門協會處理及輔導,近年美國醫學會特定每年九月十七日爲「國家醫師自殺關懷日」,提示注意高自殺率及應多給予醫療人員支持等。醫療人員比起其他行業,也有更高比例的職業倦怠、過勞、憂鬱等問題。這些都有害於病人的照護。
醫療人員爲什麼不快樂?這與醫療政策、職場環境密切有關。以美國的調查結果來看,不外是文書工作過多,無暇照顧病人(弔詭吧!);不受僱主或病人尊重;醫療專業不受重視,沒有自主性,需配合指標績效,並依政策規定處理。
醫師執行醫療時,需同時滿足病患與家屬、醫院、衛生主管機關與健保署,和我們自己良心的四方要求,而這常不容易同時達成。哪一項能被犧牲?
醫師想更用心照護病人,卻因爲費用、指標、規定等原因而做不到。違反了前三項,絕對會受到外部懲罰,被投訴、被告甚至被施暴、被檢討、被記點、被扣薪、被告誡、被罰扣健保費用等。最後只有犧牲良心,因而造成「倫理傷害」,出現良心不安的症狀,焦慮、失眠、憂鬱、情緒耗竭、職業倦怠,甚至自殺。
現代管理式醫療照護,首重經濟層面,雖說也以病人福祉爲最高考量,但只針對病人羣體,並非醫療人員照護中的個別病人,這兩者是極其不同的。管理式醫療最難的是要拉近這兩者,因此常被詬病會不會愈管愈糟。以下以兩個定律說明。
帕金森定律:管理單位傾向過多不必要的行政工作,讓自己看起來很忙也更有存在的價值。工作量增加後,組織不得不膨脹,但人員愈來愈忙,被管到的醫療人員自然更慘。
古德哈特定律:簡言之,「一項指標一旦變成了目標,它將不再是個好指標。」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醫療照護爲了契合指標,會調整具體行爲,而這不必然是針對個別病人的最好選擇,醫師良心也隨之折損。
最後,醫療是「人」照顧「人」的工作。醫療改革最核心的工作應該在「人」。 不快樂的醫療人員與職場環境是導致醫療困境的主因。任何政策都有高尚正確的理由,我們不能再用昨日導致困境的思維來解決今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