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絲”連起兩地產業鏈(區域協調發展微觀察)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陳世涵 姚雪青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8日 第 01 版)

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正源源不斷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動能。

“產業鏈上,上海和江蘇各有優勢、互有需求。”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功能纖維與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紀俊玲說,產研院累計建設聯合創新中心440餘家,達成技術研發項目超700項,加速創新要素在長三角區域的自由流動。

“兩地產業鏈的難題,被‘一根絲’解決了。”位於江蘇南通的功能纖維所中試車間內,科研人員在單根直徑僅0.02毫米的纖維樣品堆上打上“合格”標籤,上海嘉麟傑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啓東終於放了心。

2023年夏天,楊啓東在市場調研中發現:國內市場對具備抗紫外線、瞬間涼感、吸溼速乾等功能的複合纖維材料需求很大。“市場上沒有現成的複合功能纖維。”上游企業、蘇州寶麗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軍輝說,“這是行業內的一道共性難題。”

開發週期長、技術難點多,一家企業很難獨立完成新材料的研發和生產。

共性難題,何不共同攻關?2023年9月,楊啓東在上海浦東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臺上發榜。很快,江蘇功能纖維所就來揭榜,與產業鏈上下游4家企業聯合攻關。

就這樣,這根“絲”,連起了上海與江蘇,也連起了科研與市場。

“針對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技術難題,產研院採用‘衆籌科研’模式,組織定向攻關。”江蘇產研院院長劉慶說,各企業出資、財政資金配套,研發成果由參與企業、揭榜方共享。

新材料所需要的大部分功能,江蘇功能纖維所都有技術儲備,獨缺瞬間涼感技術。上海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團隊對此有着多年研發經驗,雙方開展聯合攻關。

在東華大學實驗室,聯合研發團隊兩班倒,緊盯實驗過程。經過兩個月的反覆實驗,纖維中多效合一的問題得以解決。

爲解決選料的成本問題,科研團隊在南通新建的中試車間開展試驗,尋找替代材料降低成本。通過科研成果在產業鏈上的傳遞接力,上海嘉麟傑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出多功能面料,打開了新市場。

“‘衆籌’科研,讓科研人員能更高效地跨區域對接企業、瞭解產業需求,科技成果轉換落地也更加精準迅速。”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侯愷說。

江面浩瀚,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飛架南北。一根根纖維也“抽絲成鏈”,織出一座無形的創新大橋,無數的生產要素在此交織、串聯,織就“科研+產業”的美麗圖景。